一、主体“单相思”:“共同体”尚未建立
以丰富研究主体家校合作是学校主导下,家庭、学校、社区等参与主体协同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方式,学校引导下家庭、社区的深度参与是家校合作取得预期效果的基本保证。
虽然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校管理者认识到家校合作研究的重要性,开始有意识地参与到家校合作研究中,但总体而言,绝大部分教师、学校管理者及学生家长仍游离于家校合作研究之外。
针对家校合作中的主体失位,需要丰富研究主体,协同学校、家庭和社区多方资源形成研究合力,构建以教育科研人员引导,学校、家庭和社区深度参与的家校合作研究共同体。
该共同体应由具有强烈责任担当意识和共同研究兴趣的教育研究者、家长、教师、学校管理者和社区组织自愿组建,其目标是要在共同参与各种教育及研究实践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提高家校合作质量。
二、僵化“思维定式”:合力难以形成
美国教育哲学家乔治·F·奈勒说:“教育的一切主要问题,在实质上都是富于哲理性的问题。”特定视野下所形成的思维习惯常常会成为一种思维定式,忽视家校合作的复杂性、整体性和系统性。
如何立足于学校、家庭和社区等多个层面,以问题为中心,紧密围绕当前教育事业发展中儿童核心素养培育等多元需求,不断拓展其研究视野,真正实现多学科研究视域的融合,才能促进家校合作研究的多元发展。
三、素养匮乏:心有余而力不足
从幼儿园角度而言,素养主要是指研究者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揭示教育规律、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当下,提升教师、幼儿园管理者、家长和社区组织等家校合作研究参与者的研究素养至关重要。
一是在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职前教育和职后培养两个层面加强研究素养的培养。在职前教育阶段,适当调整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模式,增加师范生家校合作实践及研究能力;在职后培养阶段,应加强家园合作沟通及家校合作研究方面的专业培训,增强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家园合作实践和研究能力;
二是积极构建家校合作平台,吸纳学生家长和社区组织参与到家校合作中来,并基于家校合作平台积极调动学生家长和社区组织参与家校合作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并提升家长和社区组织在家校合作研究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
三是从问题出发,基于问题的解决去反思自身的教育行为,反思如何观察幼儿,符合与家长进行沟通,多方集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