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合作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工作规程》就专门论及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对家园、社区合作共育方面进行了诸多规定。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中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部分明确指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基础是合作,要提高协同育人的质量,关键是如何构建一种个性化的家园合作模式。幼儿园家园合作指向的课程建构,即是在探索实体化、个性化、发展性的家园协同共育方式。其实,发达国家都界定了幼儿园课程家长的选择权、培训权、知情权与决策权。
新时期家园合作背景下幼儿园课程建构如何进行呢?我们这里从课程的框架下进行整体分析阐释:
1.明确幼儿园家园合作视域下课程建构理念
第一,家长持续参与幼儿园课程
格林德曾指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受到家长的态 度与能力,家长的工作与健康因素,教师与行政人员的态度、知识与技能等三大方面的影响,摆在首位的即家长的态度认识。家长不应该只是以资源提供者的身份,而且应该是课程开发参与者。家长与教师的互动内容往往局限于幼儿的日常表现,参与幼儿园活动的形式较为单一,家园合作视角的幼儿园课程建构应该让家长日益充分参与进来。
第二,课程支持幼儿、教师、家长共同发展
家园合作视野下的幼儿园课程,幼儿、教师、家长通过合作式学习、交互式学习、对话式学习,提升教师与家长的课程意识与能力,实现幼儿的经验扩充、扩展与生成。譬如,一些乡村幼儿园开展”田野游戏“课程,实现课程目标效果很好。
2.明确幼儿园家园合作课程建构的内容
第一类:幼儿发展支持角度,家园合作背景下幼儿园课程可以进行生活习惯、生活技能类、体能锻炼类的课程,如收纳整理课程、探索发现课程、游戏玩家、自我服务与管理等。
第二类:家长素养提升角度,家园合作背景下幼儿园课程可进行家庭教育理念、家园共育、亲子互动与沟通等课程。
第三类:文化育人角度, 家园合作背景下,幼儿园课程可在家园“共话、共议、共识”的基础上通过大型节日活动、班级主题活动和特色实践活动进一步合作。 如,春节、中秋节、国庆节等大型节日活动,活动的开展是跨年龄、跨领域和跨学科的结合,形式也比较多样,家园共育下为幼儿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展示平台
第四类:实践育人角度,家园合作背景下,幼儿园课程可以增强特色实践活动,丰富幼儿的感官经验,让幼儿走出家庭、幼儿园,利用博物馆、图书馆以及体验馆等场所进行实践活动,亲身去经历,大胆去挑战,丰富幼儿的感官经验。
另外,依托互联网资源,拓展家园合作教育内容,针对家园合作的热点与难 点问题,开发建设家园合作教育的慕课课程,发挥在线教育的灵活便捷优势,传 递科学的家园合作教育理念,满足家长移动学习需求;突破家园合作的时空限制,扩展家长参与的途径与形式,通过信息平台促进教师和家长之间交流与互动。
3.明确幼儿园家园合作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很多,譬如课程规划、合作交流、领导者、组织者等等。
第一,注重多元化课程体验。幼儿园依托不同的家长资源,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引入幼儿园的课堂与班级,通过来自不同行业的家长现身说法及其教学互动,让幼儿能够身临其境,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社会生活体验社会职业、萌发社会情感、建构社会经验。从而达到提升其职业角色认知水平的目的,它融教育性、发展性、职业性、体验性、互动性、趣味性等于一身,成为深受幼儿欢迎和喜爱的一种园本特色课程和家园合作形式。“我听过了,我就忘了 ;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以生活化的、可感知的方式去呈现活动,家长容易参与进来,并给孩子提供了做中学的平台,
第二,课程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家园共同制定、审议。家园合作也必须充分体现活动的进程,追随孩子成长的足迹,逐步丰富和完善。共同完成课程实施。
苏霍姆林斯基说:“幼儿要获得全面发展,必须要求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采取一致的行动”。幼儿园应当建立长期有效的家长参与机制,鼓励家长以各种形式参与到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中,强化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中的家园合作。确定家长经历课程的各个阶段,参与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行动计划,即通过拟定具体计划、实施计划、评价总结,以此来解决实践中发现的一个个问题。与教师进行深度、持续的沟通交流,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更好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4.明确幼儿园家园合作课程的评估
第一,家园合作是否共同制定计划,合作对幼儿进行评估。是否是家园共同参与制定计划、审议课程实施、参与课程活动过程。譬如,“南瓜探索之旅”。
第二,家园合作是否促进彼此反思。家园合作的本质是帮助家长完成“觉知-反思-调整-自我完善”的过程。譬如:班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建立家校合作双向回馈机制,依据“评什么”“为什么评”“怎么评”等三维目标。通过录像、存档等质化研究方式,探究家园双方育人方式与过程,定期对家园合作效果进行总结与评价,更新观念,修正方向,寻找与解决问题与症结,提升家园合作效能。
当然,评价历来是难点。复旦大学心理学系主任陈斌博士等参与研制《家校合作工作标准》,尝试家庭教育指数评价,用数据描述家庭的结构、家庭成员的互动以及家庭教育策略对儿童的影响状态。结论如何还很按说,但我们是在努力在倡导在主体性、情感性、统整性、有序性的理念下,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实施能推进家园合作、幼儿园课程实施以及家长自我发展、幼儿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