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幼儿园教师撰写反思概述
1. 反思的概念、目的、意义与特征
n 反思的概念
² 反思是对教育过程的审视与思考,以及对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的记录,它既是对教育活动效果的分析,又是教学实践的理论升华,也是对教学进行自我监督的重要手段。
² 反思是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的过程。
n 反思的目的:主动监控自身的教育行为,从而逐渐确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实现与幼儿共同成长。
n 反思的意义:反思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进一步充实自己,提高教学水平。
n 反思的特征
² 实践性:是指教师教学效能的提高是在其具体的实践操作中。
² 针对性:是指教师对自我“现行的”行为观念的解剖分析。
² 反省性:是指教师对于自身实践方式和情境,立足于自我以外的多视角、多层次的考虑,是教师自觉意识和能力的体现。
² 时效性:是指对当下存在的非理性行为、观念的及时觉察、纠偏、矫正和完善,亦既可以缩短教师成长的周期。
² 过程性:一方面指具体的反思是一个过程,要经过意识期、思索期和修正期;另一方面是指教师的整个职业成长要经过长期不懈的自我修炼,才能成为一个专业与教育理念较高层次的教师。
2. 幼儿园教师撰写反思的作用
n 促进思考向纵深发展
² 在撰写反思时,教师首先要对在教学中注意的教学现象进行认真地回忆,具体、细致、形象地描述,形成对教学事件、个案的进一步细致地、比较全面的认识,为深入思考奠定了基础。
² 撰写反思时,要对所思考的内容进行逻辑化、条理化、理性化的表述,促使思考具有一定的理性化。
n 促进教师教育理论学习的深入
² 教师在撰写反思时,对发现的问题,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来支撑,参阅一些资料、翻看一些理论书籍,这样才能有理有据地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² 教师在理论知识支撑需求的驱动下,促使教师进一步学习,使自己的思考与理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对理论认识的提升,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n 促成教师的经验积累和提升
² 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思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忘。教师将日常中观察到的、思考到的问题及时撰写,能够帮助教师把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经验、问题和思考积累下来,使自己对自己教学现象中的典型事例和思考深深地记忆下来。
² 教师通过撰写,积累丰富教学经验,成为理性思考的教师。
² 教师撰写的文字性材料更方便与人交流,通过教研、培训等活动教师之间交流、分享,促进教师撰写能力、个人修养等方面的发展。
3. 幼儿园教师撰写反思的原则
1)真实性原则:在个案反思和教育活动反思时都会描述事件的经过,
描述应尊重事实,客观地描述,教师不要擅自评判幼儿的表现。
2)实践性原则:教师的反思建立在实践经历的基础上,不能妄自设
想,凭空编撰。
3)探究性原则:反思的内容要避免平铺直叙,应体现理性的思考,
有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设想。
4)科学性原则:
事实、数据、典型现象都是反思中的科学依据,反思中一个幼儿的一种表现应以一段时间连续的观察为依据,不能仅以一次表现就把幼儿定义为“常有攻击性行为”、“不爱学习”、“没有礼貌”等。
教学活动反思应透过表象看本质,用科学理论来分析现象、解释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