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设探究空间
在探究活动后,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自由交谈的空间,认真倾听、随机指导,提升幼儿已有经验。
2. 设计有效提问
教师要根据需要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通过言简意赅的有效提问,引发幼儿深入探究。教师设计的问题要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突出重点对幼儿发展有价值的问题;根据幼儿的回答进一步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提升幼儿经验。
3.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
贴近幼儿实际,选择熟知材料;拓展幼儿视野,收集废旧
材料;整合家庭资源,集聚社会材料。
4.运用小组合作,使不同发展层次的幼儿相互学习和吸纳,实现智慧的互补与共享。
5.活动中教师的配合
1)提前沟通,熟悉科学活动:执教教师应提前给配班老师
科学活动的计划,使配班老师熟悉科学活动的内容、目标、
指导重点等。
2)共同合作:发放科学材料两位教师互相合作,一起发放
缩短发放材料的时间。
3)有效分工:指导幼儿认真操作,当幼儿具体操作的时候,
执教教师可根据科学内容、幼儿能力等分成两大组,两位教师分工进行指导。
4)随时沟通:交换幼儿游戏情况,例如:有的幼儿想出很
多操作方法,有的幼儿不能有效操作,为了让执教教师掌握幼儿情况,两位教师随时沟通,简单讨论解决方法。
总之,实施幼儿科学教学活动,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科学活动的具体内容,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幼儿自主观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学会解决问题,从而增长幼儿科学认知经验,在自主探究中提高活动兴趣。
-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