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幼儿园教师撰写反思指导的具体内容
1. 反思的形式
n 幼儿教育的原则是“生活即教育”幼儿在园中生活有多少事就有多少可教育的点,也就有多少可反思的内容。
n 日常生活中的个案反思
² 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教育过程中与个体幼儿互动的反思。
² 教师可以通过教育随笔的形式完成,文章相对短小、内容的针对性强。
n 教育教学活动反思
² 教师完成一次活动后,对整个活动过程的设计与实施进行回顾与总结,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教材选择、目标设定、教学策略的运用方面的经验、教训和体会,以及幼儿学习上的问题等记录在案的过程。
² 反思记录的方式可长可短,但要体现改进工作的设想,操作性要强。
n 教育叙事案例反思
² 用叙事的形式,真实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困惑和经验,从研究的角度分析原因,寻求适宜的策略,形成理性的思考。
² 通过记录和分析的过程,改变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完善自我,提升专业能力。
² 当积累到一定时间后,可以形成研究的专题和课题。
2. 反思的基本思路
n 反思的依据:《规程》、《纲要》、《指南》的科学理论,《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及提升教师成长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等。
² 教师们在撰写反思过程中都会自觉地把自身教育教学行为与《纲要》、《指南》的理念和要求对照,明确教育教学的方向、目标和所追求的教育价值。
² 有理有据的反思能促进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加深对《纲要》《指南》的教育理念的理解并促进了理念向行为的转化。
n 有效的反思思路
²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幼儿的学习行为和结果与教师的预期之间的差距。
² 学习或回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相关理念,并作为反思的依据。
² 对应分析自身的教育行为与幼儿表现(如出现偏差时寻找问题的症结)
² 预想调整方案并尝试改进,或强化有效的教育行为——再反思——再调整……为有效策略。
3. 反思的内容
n 生活活动
² 幼儿园生活活动是指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生活环节,是满足幼儿基本生活需要的活动。包括:入园、饮水、盥洗、餐点、入厕、睡眠、离园等环节。幼儿的生活活动在一日各活动中所占比例较大,特别是托、小班幼儿生活活动占一日生活的60﹪。
² 教师在培养幼儿生活自理、与人交往、自我保护等能力和规则意识方面,会面对很多问题,教师只有不断的反思教育行为,才能提高指导能力,从而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
² 生活活动反思的内容
1)反思幼儿生活活动中表现出的态度
反思幼儿入园时情绪的表现,产生的原因(愉快、高兴、平静、伤心、难过)
反思幼儿参与日常生活活动时,表现的积极主动还是消极被动,或是有间接或直接的抗拒,是否有自信的原因。
反思幼儿遇到困难时的表现,例如:不会穿脱衣服鞋子、身体不舒服时等表现出的态度与行为。
2)反思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是否独立完成生活中的各项任务:自己独立进餐、主动饮水、穿脱衣服、袜子、鞋子、整理自己的物品等。
是否会独立、正确如厕,大小便是否需要成人帮助。(主动如厕、便后擦拭、整理衣服等)
3)反思幼儿生活活动中的行为习惯
与教师、其他幼儿相处是否有礼貌:入园时是否能向教师问好;(主动还是被动)离园时是否会说再见。(主动还是被动)
过渡环节或其他环节是否有独霸玩具等物品的行为;是否有欺负弱小幼儿的行为。
进餐坐姿是否正确、是否均衡饮食、(是否挑食、对喜欢的食物暴饮暴食)进餐量与进餐速度是否适宜、进餐时能否保持桌面整洁;进餐后是否主动收拾残渣、餐具、擦嘴、漱口等。
是否主动和独自入睡、有无依赖某种物品、入睡快与慢、不打扰别人等。
4)反思幼儿生活活动中的卫生习惯
是否做到饭前、便后、手脏时洗手,并掌握基本方法。
是否饭后主动擦嘴、漱口,方法是否正确。
5)反思幼儿生活活动中自我保护意识
是否在游戏时不做危险动作、不乱跑。
是否在户外活动感到疲劳时能自己调节活动量、口渴时自己主动喝水。
是否能根据天气和活动量的变化增减衣服。
² 撰写反思的策略
1)教师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观察,发现问题要及时地进行反思,反思的方式以教育随笔为主。
2)反思中教师叙述:发现的问题、指导中与幼儿的对话,反思幼儿出现这种行为的原因、教师的教育行为,如何改进等。例如:小班幼儿总穿反鞋子、不会叠衣服等,教师通过反思,利用环境与幼儿对话,引导幼儿根据拟人的图片,按步骤学会穿鞋、叠衣服的正确方法。
n 区域活动
² 区域活动反思是有效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重要保证,通过区域活动反思,提升教师自身专业能力,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开展区域活动,最终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² 区域活动反思的有效策略
1)反思材料
材料是否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能否与幼儿互动;哪些材料幼儿不感兴趣,如何改进。
反思投入的新材料是否适宜并符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幼儿是否感兴趣。
2)反思幼儿:教师通过对全班幼儿与个别幼儿相结合的综合观察。
反思幼儿游戏活动的主动参与性、与同伴合作交往、与材料互动 的能力等。
反思幼儿游戏的水平,造成的原因。
3)教师自我反思
教师专业与理论知识水平,是否掌握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是否了解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个体差异、游戏经验和游戏水平。 是否了解幼儿游戏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制定适宜的对策。
4)反思游戏过程
在观察与指导区域活动中,运用了哪些观察与指导方法,效果如何。
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出现了哪些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教师的指导方法。
反思幼儿与环境、同伴的互动情况;认知经验和社会性水平哪些方面有了进步,还存在哪些问题等。
反思幼儿的游戏环境:提供的游戏时空是否合适;投放的材料是否充足、种类是否丰富、投放方式是否合适等。
反思幼儿的规则意识。
5)反思活动效果
材料是否适宜、幼儿是否感兴趣、体现一物多玩等;
活动是否体现幼儿自主(自主选择游戏区、不受干扰地进行游戏等),教师以观察为主,介入活动适宜等。
幼儿游戏水平是否有提升。
教师在活动中观察是否既有重点又全体。
² 撰写反思:通过观察、分析、教育策略,反思与跟进教育行为。
n 教育教学活动
² 教学前反思
1)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幼儿能力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幼儿是否感兴趣、它的教育价值、有助于达到哪些教育目标、幼儿可获得哪些经验、它的可行性、材料是否方便准备、是否容易转化成让幼儿直接参与的具体内容、是否适合集体教学等。
2)目标:是否以《纲要》《指南》所提出的各领域目标为指导依据,
并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来确定;目标是否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等。
3)设计活动方案后应反思:教学活动是否以幼儿兴趣为出发点,
教师所选用的导入语、环境布置、教学方法是否能引起幼儿的活动兴趣。
4)活动材料的准备是否充分、恰当,便于幼儿操作,有层次性,体现个体差异等。
² 教学后反思的具体内容
1)反思对哪些活动内容感兴趣、哪些不感兴趣、为什么。
2)反思活动目标:是否恰当、目标是否达到、幼儿是否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是否符合以下几个特性。
科学性: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 充分挖掘了活动主题的教育价值;
整合性:一次教学活动中有机渗透多个领域的目标;
差异性:能根据本班实际,提出高、中、低三级分层目标;
准确性:重点突出,难点定位准确;
明确性:活动目的具体、明确;
3)运用哪些活动策略有效达成目标、哪个环节未能有效达成目标。
4)活动材料的种类、数量、投放时间等是否适宜。
5)提问是否紧扣目标并较好地达成目标。
6)活动中出现的突发事件、怎样解决的,是否有效。
7)活动中是否注意到幼儿的个体差异。
² 反思策略:教师对幼儿个性特征、学习特点和对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技巧的把握及运用情况。
1)对幼儿发展的反思:
是否被理解、尊重、接纳;是否拥有适度的自主空间。
是否能通过与环境、材料、同伴以及教师的互动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自主发展。
2)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
研究幼儿的能力:是否了解幼儿的经验水平、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
研究学科的能力:是否能把握教育内容的核心价值及其发展线索。
研究教育的能力:能否以自己最小的支持,促进幼儿最大限度的发展。
3)师幼互动的反思:师幼配合,师幼关系融洽;教师能根据幼儿的需要,调整教学。
4)对活动效果的反思:在对目标、策略的验证与分析中找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明确今后改进与完善的方向。
反思“成功”之处:在反思时把活动中促使预期目标达成的策略、
做法,包括闪烁着智慧光芒的随机教育等详略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失败”之处:在反思中找到需要完善和提高的地方,并在不断的反思性实践中提高自身研究学科、研究幼儿和研究教育的能力。
对活动特色的反思:反思一节活动的特色、闪光点,能让别人借鉴的好做法。
对活动改进的反思:活动后,教师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这次活动的得与失,学习材料的提供、活动环境的支持、组织的方式方法,教学重点的把握、难点的分析,是否有新的生长点或者遗留点,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和幼儿反馈出的信息,撰写“反”与“思”。
n 户外游戏活动
² 反思游戏内容
1)是否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与年龄特点,例如:小班选择有情景的、模仿性的游戏活动,中大班选择有角色、竞技性的、有合作的游戏活动。
2)是否符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教师对本班幼儿是否有比较完整的了解:幼儿动作发展水平、游戏经验水平、兴趣爱好、个体差异等。
² 反思游戏目标:是否依据《纲要》《指南》确定目标,符合近期发展目标。
² 反思器械、材料:是否安全、是否满足幼儿的需要(基本动作、游戏兴趣)、是否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是否与场地相适宜。
² 反思幼儿的活动状态:情绪状态、运动能力、安全意识、与材料互动、社会性品质(积极主动、坚持性、专注力、同伴合作、交往等)。
² 教师反思
1)游戏过程中教师是否注重幼儿积极性、游戏水平、个体差异(能力、体弱、肥胖等)
2)游戏过程中教师之间的配合,与幼儿的互动。
3)反思观察是否有目的性、指导是否体现尊重与接纳。
4)教师是否重视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反应,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
解读,善于从幼儿的游戏动作、表情等中捕捉信息,准确领悟到幼儿游戏行为的意图,分析出幼儿的游戏需要、游戏意愿、游戏困难和幼儿的情绪体验等。
5)游戏活动中是否尊重幼儿的选择,是否幼儿不随意干涉幼儿活动
等。
6)评价时是否不给幼儿任意做判断和标签化,如:胆小、淘气等。
7)是否注重家园配合,及时反馈幼儿的运动能力、意志品质及行为
习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