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幼儿打击乐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
1. 总谱法:是打击乐整体教学法中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
1)动作总谱:主要是通过身体动作表现节奏、音色、速度、力度变化及配器的总体布局。它包含身体节奏动作、模仿动作及舞蹈动作等。
2)图形总谱:主要是通过图形来表现节奏、音色、速度、力度变化及配器的总体布局。
3)语音总谱:主要是通过嗓音来表现节奏、音色、速度、力度变化及配器的总体布局。
2. 指挥法:是打击乐整体教学法中一种核心性的教学方法。
1)教师通过指挥动作来帮助幼儿掌握作品的整体乐曲结构。
2)幼儿通过轮流看别人指挥和自己指挥的练习活动不断深入地把握作品的整体乐曲结构。
3. 创作法
1)引导幼儿欣赏音乐、分析音乐结构,在掌握乐曲的结构基础上,引导幼儿自己创编不同的图形谱。
2)根据图谱和音乐特点启发幼儿尝试选择乐器,制定音乐作品的配器方案。
4. 游戏法:教师运用游戏开展打击乐教学活动,包括:律动
游戏、徒手游戏、角色游戏、情景游戏、语言游戏、民间游戏等。例如:教师采用游戏化乐器开展教学活动,小班打击乐活动《开汽车》,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故事导入,再请幼儿结合故事和音乐匹配相应的情景化动作帮助幼儿匹配和理解歌词,然后用铃鼓当方向盘,探索开汽车和按喇叭及其匹配的上下转动和拍奏的演奏方法,使幼儿在开汽车的情境中尝试演奏乐器,感知音乐的结构。
二. 教师分工:保教配合、合理分工
1. 主班教师
1)活动前与班级教师沟通,明确配合的内容。(活动指导、材料准备、播放音乐等)
2)根据教学活动计划组织幼儿开展活动,活动中运用鼓励、启发等形式引导幼儿参与活动,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培养幼儿操作技能与活动兴趣。
3)活动中根据重点和难点对幼儿进行指导和观察,关注个体差异。
4)活动中培养幼儿的音乐常规:进场常规、取放乐器常规、乐曲演奏过程中的常规、幼儿使用乐器的方法等。
5)指导保育教师工作,随时沟通需要保育教师关注的地方。
2. 配班教师或保育教师
1)了解打击乐教学活动的内容和要求,配合教师按要求摆好椅子和乐器等。
2)观察幼儿活动情况,给予幼儿一定的帮助和指导,活动中的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根据活动帮助教师播放音乐、提示常规要求等。
4)提示个别幼儿活动常规、入厕等。
²
三. 幼儿打击乐教学活动的指导策略
1. 兴趣激发策略:结合幼儿年龄特点,运用幼儿喜欢的、
感兴趣的活动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例如:《铁匠波尔卡》教师先让幼儿在活动前欣赏乐曲,幼儿对打铁的 “叮叮”声音产生兴趣,自发模仿节奏敲击,自主讨论什么乐器的声音像打铁的声音,激发学习兴趣,为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
2. 随机教育策略:善于抓住幼儿偶发的兴趣点和行为表现,把握时机进行教育。例如:活动区幼儿敲打有水的瓶子,发出好听的声音,从而引发幼儿发现不同质地的物品声音各不相同,大家用纸筒、塑料瓶等制作乐器。
3. 区域游戏策略:创设有利于幼儿进行节奏活动的环境,例如:利用墙饰做图谱支持幼儿进行节奏乐活动。
4. 经验准备策略:结合开展的教学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幼儿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例如:大班活动《阿拉木汗》先认识维吾尔族,欣赏歌舞的同时感受了乐曲的欢快和节奏特点。
5. 探索体验策略:教师不要将知识经验直接讲授给幼儿,而是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操作、观察、讨论、创造等途径让幼儿探索节奏、配器、分组等。
6.游戏活动策略:将教学目标融入游戏之中,让幼儿在玩中学。例如:取放乐器环节,教师运用“找朋友”的游戏方式,幼儿脚走节拍、手敲节奏,在快乐的活动中发展节奏感,建立良好的常规。
7.环节渗透策略: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时机,将艺术活动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例如:晨检环节播放轻松愉快的经典的乐曲;洗手环节和幼儿一起创编不同节奏的洗手儿歌。
8.激励评价策略: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艺术表现的不同特点,给予不同的鼓励与赞赏。
9.亲子游戏策略:家长与幼儿共同的游戏活动,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艺术活动的乐趣并获得最自然的情感交流。例如:小班儿谣《坐滑梯》根据内容做动作、互动游戏,体验快乐。
10.亲子共赏策略:家长与幼儿共同欣赏经典乐曲,感受乐曲旋律和节奏的美,同时和幼儿一同伴随乐曲即兴拍奏,在敲击不同节奏的过程中获得愉悦和美感。
幼儿打击乐教学活动,教师要充分了解设计打击乐教学活动时音乐的选择、活动的步骤与指导的方法;了解打击乐教学活动的目标,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幼儿分析乐曲的旋律、节奏,学会演奏技巧,使打击乐教学活动游戏化、趣味化,从而激发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