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ok网

超30万+幼师在这下载课件

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认识误区

所属分类:大班数学教案 发布时间:2025-04-18 18:00:01
教育如果融入一日生活中,幼儿根本学不到小学所需要的知识?

一日生活活动认识误区

一、关于一日生活的认识误区

1. 教育如果融入一日生活中,幼儿根本学不到小学所需要的知识?

这种看法认为,一日生活中幼儿只能学会一些如穿衣服、擦鼻涕之类的“生活本领”或者“生活知识”,没什么意思,不可能学到上小学所需要的学业方面的知识,如识字、写字、做算术题等。因此,没必要让幼儿把时间花在学习生活本领上,由成人照顾他们就可以了,这样才能让幼儿全力学习有价值的学业知识,为上小学做好准备。

不难看到,上述观点误解了一日生活的内涵,窄化了一日生活的功能,贬低了幼儿在生活环节中的学习及其学到的“生活本领”与“生活知识”的价值,错误地定位了幼儿期的主要任务,片面地理解了入学准备。

2. “生活本领”与“生活知识”真的没有意义吗?

回答是否定的,“生活本领”和“生活知识”对幼儿当下能否愉快、自信地生活非常重要。“生活本领”和“生活知识”不仅影响幼儿现实的生活质量,还影响幼儿的情绪情感、性格倾向等。在

里,那些午睡后能够独立地穿好衣服去游戏,活动结束时能很快地按要求收拾好物品,洗手时能不弄湿自己衣服等的幼儿,其“生活本领”和“生活知识”给予他们的远不止是生活上的便利,还让他们更富有积极的自我意识和个人效能感,更富有稳定的情绪和自信心,更具有活动能力和适应能力。

3. “生活知识”与“学业知识“是没有关系吗?

《指南》科学领域中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发现、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数学的问题”。如吃饭时对应摆碗筷,和同伴平分糖果,跳绳时数数看谁跳得多,和同伴比一比谁长得高,谁在班上最高··.···这些经验储存多了,以此为基础,幼儿才能逐步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关于数、量及其关系的知识。也只有到这个时候“数”、“多少”、“排序”等概念才能被幼儿理解而真正具有意义。否则数学知识对幼儿就是枯燥无味的数字或符号。

杜威说:“在儿童方面,问题是要看到,儿童经验本身早已包含着正如组织到系统化的科目中去的那些同类的因素-事实和真理”;“进入儿童的现在经验里的事实和真理,和包含在各门科目的事实和真理,是一个现实的起点和终点”。

也就是说,幼儿的生活知识与经验是学业知识的起点,学业知识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于缺乏经验的幼儿来说,生活是意义之源,是建构其认知结构的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原料,是他们感悟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理解知识的意义并将之转化为自己知识的宝贵经历。幼儿的知识必须经历真实生活的实际运用而得到提升。

4. 入学准备仅仅是学业准备与幼儿生活无关吗?

否!入学准备必须是幼儿身体的、心理的、知识与能力的、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全面准备。片面地把学业知识准备等同于入学准备,将给幼儿后继的学习与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患。做好幼儿入学准备最重要的是让幼儿愉快地、有意义地经历当下的生活,在生活中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

5. 成人包揽幼儿的生活是明智举措吗?

成人如果把幼儿过早地驱赶到学业轨道上,并为此做出包揽幼儿生活的错误举动的话,那将如教育家斯宾塞所警告的那样,成人以爱的名义对孩子所犯下的错误,可能让孩子用一生的痛苦来承担。

幼儿期是一个稚嫩的、需要成人精心照顾和保护的时期,然而又是其自理、自立、迈向独立的需要日益增长的时期。成人的过度包揽不但会让幼儿的能力萎缩,习惯变坏,而且还会严重地阻碍幼儿自主性、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挫伤幼儿的自信心、自我效能感,进而影响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对其社会性的发展、甚至对其今后健全人格的形成,都会带来巨大的、长远的不良影响。

二、组织生活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问题1: 包办多,忽视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培养

例如

进餐时间,一位幼儿不小心把碗里的汤弄洒了,教师赶快走过去,拿起桌子抹布把桌子擦干净,并带领幼儿去睡眠室换衣服。

分析解读:

看似关爱幼儿的行为背后,却剥夺了幼儿学习的机会。在这个平常而又再常见的场景中,幼儿可以尝试着自己解决这个小问题,或者主动寻求教师帮助,在教师的指导下处理问题。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而不是包办者。

问题2 :训练多,忽视幼儿内在行为动机的启发与引导

例如”离园时间,一位小朋友听到教师叫自己的名字,立刻飞奔向自己的妈妈。教师严肃地说:“不能跑,赶快回去重新走一遍。”幼儿只好闷闷不乐地回去重新走过来。老师又说:“鞠躬得把腰弯下去,刚才你就点了一下头。再鞠一次,我看看。”幼儿只好按照教师的要求重新恭恭敬敬地向教师鞠了一个躬后和家长离开了。“

分析解读:

教师工作认真,对幼儿严格要求是对的,但方法却十分不当。整个场景中,教师关注的是幼儿行为的结果,采取的方法就是单一、枯燥的进行训练,忽视了对幼儿内在情绪情感的启发。只有幼儿了解“为什么要慢慢走过来”以及“为什么和老师之间要行鞠躬礼”的时候,幼儿才会自觉地去做,而不是需要教师反复的提示和训练。

问题3:控制多,忽视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例如:”如厕时,两名幼儿你推我挤,其中一名幼儿一不小心摔倒在地上,大哭起来。教师听见了,走过去将摔倒的幼儿扶起来,对另一名幼儿说:“怎么回事啊?你怎么打人呀!赶快道歉。”这名幼儿刚要辩解,教师又说:“别说了,你都把人家推倒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呀!”然后,对另一名幼儿说:“你也是,上个厕所抢什么呀!你先上吧,快点儿啊!一会儿就该户外活动了“

分析解读:

生活活动中,幼儿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交往问题,这正是幼儿学习解决问题的良好时机。但教师往往为了节约时间,维持秩序,采取简单甚至粗暴的方式,充当“警察”的角色来评判幼儿交往中的是是非非,剥夺了幼儿独立处理矛盾和问题的机会,也忽视了幼儿在这个过程中的情绪情感。

问题4:等待多,忽视幼儿在生活活动的自主学习与发展

例如:

晚饭后,幼儿完成餐后的事情后搬着小椅子坐在活动室等待离园,当大多数幼儿都坐好后,教师开始逐一检查幼儿的衣服和物品。此时,先吃完饭的幼儿已经在座位上等待了近15分钟。这期间幼儿无事可做,便开始互相打闹,教师只好一次次维持秩序

分析解读:

生活应该是生动而活泼的,然而,这样的等待画面却频频出现。幼儿像是一群小鸭子,被教师赶到这里,完成一件事情后再被赶到那里。在教师的观念中,似乎只有集体行动才是最保险的,幼儿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方便教师管理,也不容易出现意外。幼儿原本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如果长期被这样组织和管理,势必会将幼儿培养成“小木偶”“机器人”。

幼师ok网微信公众号

推荐课件下载

  • 复制教案
  • 返回顶部
    用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