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体格锻炼的组织开展
一、幼儿体格锻炼的目标
1. 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² 通过体格锻炼,幼儿可以获得全面而均衡的发展,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2. 提高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² 通过体格锻炼,幼儿能够提高自己的动作灵活性,使身体更加协调。这包括单脚跳、玩球、玩绳等大肌肉运动,以及攀爬、滑行等平衡能力的练习。
3. 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交能力。
² 通过集体性的体育活动,例如球类等,可以培养幼儿的协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同时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和社会。
4. 培养幼儿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习惯。
² 通过引导幼儿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养成积极向上、健康的生活态度和习惯,例如坚持锻炼身体、科学饮食、预防疾病等。
5. 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² 通过教授幼儿基本的体育技能和安全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危险和突发事件,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² 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通过鼓励幼儿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给予他们适当的肯定和赞扬,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增强自我价值感。
6. 以体育活动为手段或途径,促进幼儿情绪、认知、社会性、个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² 幼儿体格发展因为年龄不同其侧重点不同,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其特殊性,所以,具体到不同年龄、不同形式的体格锻炼,其活动目标的制定可参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纲要健康领域幼儿发展的标准》以及《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中的要求,围绕目标组织具有针对性、趣味性、游戏性的活动,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二、幼儿体格锻炼的原则
² 任何形式的体格锻炼都应遵从最基本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发展、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目的。因此,幼儿体格锻炼需遵守以下各项原则:
1. 循序渐进原则:
² 教师要根据幼儿年龄的特征合理安排活动内容、方法和运动量,无论是从幼儿整体发展水平来看,还是具体到每一个活动,都要从易到难、由简到繁、运动量由小到大逐步提高的原则,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幼儿在各种经验、能力发展和身体适应性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素质。
2. 合理运动量原则:
² 幼儿时期自我机体感知能力较弱,运动量较小,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运动量过大,则会对幼儿的身体造成伤害,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体格锻炼的过程中,要对体格锻炼的时间、强度、次数等合理安排,在活动中应关注幼儿身体的各种变化,及时调整。
3. 多感官综合运用原则:
² 幼儿体格锻炼对于幼儿感知觉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各种感官的共同参与对幼儿更好的掌握动作、提高理解能力、提升运动兴趣都有着极大的作用。应给幼儿运用视觉、听觉、触觉、肌肉感觉的支持与引导,这样更能激发幼儿体格锻炼的兴趣,促进其身体发展。
4. 预防安全事故原则:
² 在幼儿体格锻炼中,要注重安全问题,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要选择合适的场地、器材和运动项目,教育幼儿注意个人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同时也要注意场地设施的安全性和运动器材的稳定性等。
5. 游戏化原则:
² 幼儿体格锻炼要注重游戏化,以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和参与热情。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和协调性。
6. 多样化原则:
² 幼儿体格锻炼要多样化,避免单一的运动方式和项目对幼儿造成枯燥感和厌倦感。教师可以尝试不同的运动项目和活动形式,让幼儿保持新鲜感和兴趣,同时也可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三、幼儿体格锻炼的形式
² 幼儿园开展体格锻炼的形式有很多,形式多样,每种形式都有适宜不同幼儿的内容与独特的功能。例如:
1. 体操:
² 体操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幼儿以做基本体操为主的一种集体运动,以全面锻炼身体、振奋精神为目的。从形式上讲,一般包括徒手操和轻器械操;从流程
上来说,一般包括热身运动,做操、操后运动(律动或运动游戏),放松整理活动(踏步、慢走)等。
² 需要注意的是,各年龄阶段内容要体现幼儿的年龄特点,有情趣,难易程度适当,并定期更换,而且运动量要适当,要考虑季节、天气等特点。
2. 集体体育教育活动:
² 集体体育教育活动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它是教师依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而设计安排的一种教育活动,适宜教师组织幼儿集体提高某项能力、学会某项技能的学习内容。
² 从组织流程上讲,集体体育教育活动一般包括准备活动、主体部分、结束部分三个部分。在活动开展中,要注意上肢运动与下肢运动的有机结合,教师的指导及材料的投放注重个体差异,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运动量逐渐加大并有节奏等,一般情况下小中大班集体体育教育活动实践分别为20、25、30分钟左右。活动尤其注重其游戏性及适宜性。
3. 户外体育游戏:
²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户外体育游戏尤其被幼儿喜爱,因为户外广阔的天地对幼儿充满了吸引力。户外体育游戏包括两个相互关联的学习过程,即“学习运动”和“通过运动来学习”。除体格发展外,户外体育游戏对于促进幼儿学会合作、遵守规则、提高竞争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集体荣誉感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² 室内体育锻炼:
因为季节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影响,如雾霾、大风、大雨等,幼儿不能在户外开展体育锻炼,因此教师要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在活动室开展活动,过程中需注意幼儿的安全与运动量。
四、幼儿体格锻炼的方法
n 幼儿园幼儿体格锻炼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基本运动技能训练:
² 包括走、跑、跳、投掷、平衡、钻爬等基本运动技能的训练。这些技能的训练可以通过游戏、活动和体育课程等方式进行。在训练中,要注意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地提高训练难度和要求。
2. 体能训练:
² 包括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度等方面的训练。教师可组织幼儿进行一些简单的器械训练,例如哑铃、跳绳等,也可以进行一些有氧运动,例如跑步、游泳等。在训练中,可根据幼儿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合理安排训练量和强度。
3. 户外活动:
² 户外活动是幼儿体格锻炼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除了每天组织幼儿2小时户外活动外,还可以指导家长进行一些户外野营、徒步等活动,让幼儿接触自然环境,增强身体素质和适应能力。在户外活动中,要注意安全问题,选择合适的场地和活动内容。
4. 体育游戏:
² 体育游戏是幼儿体格锻炼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通过各种有趣的体育游戏,例如接力赛、捉迷藏、跳绳等,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和参与热情。在游戏中,要注意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和竞争意识。
² 合理的膳食营养:
幼儿的身体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支持。因此,要保证幼儿饮食的合理搭配,适当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量,以满足身体发育的需要。同时,要注意避免过度饮食和肥胖等问题。
5. 心理健康教育:
² 在体格锻炼中,要注意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通过鼓励、引导和表扬等方式,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积极心态。
总之,幼儿体格锻炼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逐步提高运动强度和难度,助力幼儿健康成长。
五、幼儿体格锻炼的误区
1. 不注意幼儿的生理特点,运动量过大
²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身体发育情况不同,如果运动量过大,不仅不能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反而可能对幼儿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因此,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制定适当的锻炼计划,避免过度疲劳和损伤。
2. 不按幼儿年龄特点选择运动项目
² 不同年龄段幼儿身体各器官的发育情况不同,要根据其发育特点选择有针对性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身体的全面发展。
3. 忽视体格锻炼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²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对其未来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体格锻炼不仅是身体上的锻炼,也是心理上的锻炼。在锻炼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意志力、自信心、团队协作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使其在身体和心理上都能得到健康成长。
² 忽视体格锻炼中的安全问题
幼儿期的孩子身体协调能力较差,容易发生意外事故。在体格锻炼中,要注重安全问题的防范,例如场地设施的安全性、运动器材的稳定性等,同时还要教育幼儿注意个人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
总之,幼儿园在组织幼儿进行体格锻炼时,要特别注意上述误区,避免因不恰当的锻炼方法,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同时,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制定合适的锻炼计划,逐步提高运动强度和难度,为幼儿的茁壮成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