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路:
孩子们不愿意上幼儿园或者迟到的问题各个年龄段都存在的,老师应该采用积极的方法进行引导、激励、监督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我的微课主要是针对老师提供了一些具体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片头(10秒以内)
1、微课的基本介绍(名称、单位、制作人等)ppt、音频
二、正文讲解(3分45秒左右)
2、内容简单介绍ppt、音频
3、《迟到大王》绘本故事分享ppt、音频
4、幼儿迟到行为分析ppt、音频
5、策略支持理论依据ppt、音频
6、具体策略介绍ppt、音频
三、结尾(55秒以内)
我的感想ppt、音频
教学反思(自我评价)
孩子们不愿意上幼儿园或者迟到的问题各个年龄段都存在的,老师和家长应该采用积极的方法进行引导、激励、监督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我的微课主要是针对老师提供了一些具体的策略,还应从家园共育的角度,给家长们提供一些激励方法,和班级教师相互配合,这样更有利于孩子良好一贯的养成。我们只有自己用心去解读孩子的行为和内心世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一步步成长。
故事简介小男孩的名字很长,叫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小男孩上学经常迟到,而迟到的理由令常人难以理解:从下水道里钻出的鳄鱼咬着书包不放,直到把一只手套扔给鳄鱼才走开;树丛里钻出的狮子咬破了裤子,他逃到树上,狮子在树下等着吃他;过桥时一个巨浪要把他冲走,他抓住栏杆,一直等到巨浪平息。
小男孩的老师不能接受他迟到的理由,对他进行了惩罚,分别是:留下来写三百遍“我不可以说有鳄鱼的谎,也不可以把手套弄丢”、站墙角大声说四百遍“我不可以说有狮子的谎,也不可以把裤子弄破”、关在教室里罚写五百遍“我不可以说小河里有巨浪的谎,也不可以弄湿衣服”。
故事的结局是,小男孩最后一次准时到学校了,却发现老师被一只大猩猩抓到屋顶上了。老师向小男孩求救,小男孩模仿老师的口气说:“老师,这附近哪里会有什么毛茸茸的大猩猩!”
作者/绘者简介
约翰•柏林罕(John Burningham),经常译为约翰•伯宁罕。1936年出生在英国。1963年出版了第一本图画书《博卡:一只没有羽毛的鹅的历险故事》,获当年的格林纳威大奖。1970年的《和甘伯伯去游河》,又获格林纳威大奖。其他著名图画书作品有《莎莉,离水运一点》《迟到大王》等。
教育解读
《迟到大王》的主题理解,往往归纳到成人与儿童“信任”(或“信赖”)的沟通上,以及沟通不畅带来的两者不平等的问题。
这样的理解也无可厚非。这有着现实基础和图画书儿童化的基础。之所以说是儿童化,是因为儿童文学读者,习惯于把幻想当作真实,或以儿童的角度及儿童视角去看,把儿童当作全部。这个现象其实是应该反思的。
在对儿童的规训中,儿童逐渐走向社会化、成人化,否则,礼仪、情商、文明之类的,就不必谈了。《迟到大王》的主题其实很直接,就是如何规训儿童的迟到问题。在规训中,出现了儿童与成人之间的隔阂,出现了成人对儿童的不信任、不平等的压制等。可以看出,规训儿童的迟到是问题的根本,信任、平等则为枝叶。
儿童的迟到,总是有理由的。儿童的幻想力总是丰富的,守时等成人社会的良好品质是要规训内化的。如何化解或表现其中的冲突,是图画书的重点和成功的重要标尺之一。图画书显然是批判了教师代表的成人社会对儿童的粗暴和强权,同时也显示了儿童迟到理由的荒诞(并以荒诞的想象战胜约束的现实)。这种荒诞,与其看作是真实,还不如看作是儿童自身的愿望表达,即儿童希望这样,希望迟到。以迟到反对教育的粗暴、沉闷,单调,教师的黑色服饰、留白的背景、生气的表现与处理方式,都与小男孩上学路上的风景、色彩和奇幻遭遇产生强烈对比。冲突的解决,则让教师也陷入儿童化想象的困境,以此换位思考,对儿童的幻想与迟到,给予宽容和理解,并由此出发,实施恰当手法,帮助儿童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