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前教育论文《浅谈幼儿告状行为》

获奖论文,毕业论文大全,共参考。观察了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并从幼儿告状的心态,原因,心理及如何破解告状进行了分析。

微信扫一扫,可以在手机里学习

摘要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向老师报告自己受到来自同伴的某一方面的伤害或者同伴与幼儿园集体规则或老师的要求不相一致的行为,并希望得到老师帮助和处理的行为。笔者观察了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并从幼儿告状的心态,原因,心理及如何破解告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幼儿,告状行为

正文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概念

  幼儿告状行为是一种常见的行为,但是发生在幼儿园的告状行为和成人世界的告状行为是存在明显的差异的。一般而言,成人的告状行为是向司法机关,上级或者长辈控告,起诉或者诉说状况,而幼儿在幼儿园告状一般是向老师诉说状况,希望通过老师来解决纠纷;成人告状是因为自己某一方受到侵害或者不公平的待遇,而幼儿告状除了自己受到不合理的待遇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同伴的行为与集体的规则或者老师的要求不相一致;幼儿告状,被告,原告,仲裁者三者都是同时在场,是面对面的形式,而成人告状,原告通常是避开了被告向仲裁者起诉或者诉说状况;成人的告状一般涉及利益关系,原告敌视或者仇视被告,而幼儿告状不存在所谓的敌人或者仇人,在大人眼中微不足道的事,在幼儿眼中或许成了天大的事。

    因此,在前人对幼儿告状行为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我把幼儿告状行为定义为: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向老师报告自己受到来自同伴的某一方面的伤害或者同伴与幼儿园集体规则和老师的要求不相一致的行为,并希望得到老师帮助和处理的行为。

二.幼儿告状的心态

    如果说喜欢告状是坏心肠的表现,那这对于幼儿可并不适用。通过观察,幼儿园教师与家长的访谈以及学者专家的相关研究,我们发现,幼儿告状的心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七大类:

1. 寻求帮助。当同伴侵犯自己某一方面的的利益或者同伴的意愿与自己的意愿发生冲突,但凭借自己的力量不能完成某事或者达不到某种意图时,幼儿就会借助教师的力量,要教师为自己想办法或者帮助解决问题。例如,有一天,果果扎了个很漂亮的辫子来幼儿园,有幼儿扯她辫子,她就向老师告状,当老师帮她整理好辫子,安慰她几句,她就高兴地去玩了。实际上,果果是想要老师帮她去劝说其他幼儿不要来扯她的辫子,而不是去惩罚那些扯她辫子的幼儿。

2. 试探教师。是指幼儿不明确老师的要求或者意图,不明白同伴的行为是否违反了老师的要求或意图而产生的告状行为。如在绘画课上,老师教大家画房子,达达见扬扬在房子旁边画了些小花和草,觉得挺好看的,于是举手向老师报告:“老师,扬扬在房子周围画了些花和草。”老师说:“我只要求画房子的,画完了的,可以在房子周围画些花草。”达达听后,满意地坐下,认真地画起了花草。达达的告状实质是试探老师,我可不可以在房子周围画点别的东西。

3. 表现自己。每个孩子都有争当“好孩子”的强烈倾向,当看到同伴的“不当”行为时,幼儿为了获得老师的好感或者受到老师的关注和认同而向老师告状,以此抬高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比如,“老师,他把玩具到处乱丢,我把它们全整理好了。”“老师,他们把毛巾丢在地上,我把它捡起来了”。

4. 陈述情况。幼儿会察言观色,能根据老师的言语及行为进行判断,及时向老师告状,陈述一种事实。如,小朋友们都忙着搓纸绳,只有亮亮一个人在一边看故事书,没等老师问话,在一旁的贤贤就凑到老师耳朵旁轻轻地说:“老师,亮亮经常不做这样的作业的。”

5. 报复他人。这是幼儿出于嫉妒和报复心理而产生的一种告状行为。比如,正在吃饭的小玉听见阿豪在向老师告自己的状,急忙放下手中的筷子,走到老师跟前告状:“向老师,阿豪的妈妈说你批评人的时候好凶的,而且阿豪一点都不听话,老喜欢打别人。”

6. 检举别人。这是幼儿为打抱不平或者维护纪律而产生的一种告状行为。有的幼儿告状,既不是因为发生了纠纷,也不是为自己的行为寻找依据,而是代人告状或者揭发同伴的违纪行为。如:露露跑来告状:“老师,虎子把李子玉的故事书撕烂了。”露露告状的目的是让老师批评虎子,安慰李子玉。又如:“老师,虎子有糖吃不给我们吃,不和我们一起分享。”其告状的原因是对虎子的行为表示不满。

7. 嫉妒他人。当幼儿看到他人在某方面比自己强,自己当时无法胜过时,产生了不安,烦恼,愤怒,嫉妒等的负面情绪,企图破坏他人的优越状况,这会激发幼儿的告状行为。如:圆圆看到小玉老是和老师在一起,很亲密,她很嫉妒,于是就向老师告状:“老师,小玉最烦人了,老是和你一起玩,还跑来跑去的,老师你不要站在这里了。”说完就跑过去把老师拉开了。

三.幼儿告状的原因

(一)内部原因:

1.幼儿的自我中心。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用“自我中心”这一术语来指明幼儿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分一个人自己的活动对象和别人的活动对象,把一切都看成是于自己有关的。幼儿自我中心的直观表现就是:他们以自己的感知动作,情绪情感,主观意愿等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看待周围的一切。他们没有也不会意识到从他人的角度或者多个角度去审视,理解,对待周围的人,物或者观念。他们无法像成人一样,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考虑他人感受,兼顾他人利益。因此在集体活动中,难免会发生一些不一致的事。但是,这与道德优劣问题无关,这是幼儿成长的一个必经阶段,是正常的心理发展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学习范围的不断扩大,幼儿会逐步摆脱自我中心,慢慢的能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告状行为也会随之减少。

2.自我防御的本能。

    自我防御是人生来就有的本能,幼儿当然也不例外。当受到外来侵害时,人的精神上就会产生紧张和焦虑,肉体上感到痛苦,情绪上会受到压抑。为了维护自己的安全,缓解这种焦虑紧张和痛苦,人就会采取一切自己可以做到的措施来保护自己。然而,幼儿的防御能力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当他们遇到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时,自然会寻求老师的帮助。因此,幼儿频频告状,也是出于人类防御外界伤害,进行自我保护的本能。

3.道德评价的“他律”阶段。

    幼儿还没有形成自己都的道德信念,因而在对别人的行为作出判断时,不能用自己已有的道德观念去衡量,而是受自身以外的评价标准的支配,或者机械地搬用别人的标准。幼儿道德判断具有明显的从他性和情境性。

(二)外部原因:

1.老师的态度。

    幼儿的年龄小,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弱,老师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保护,对他们的告状行为往往采取告则处理的态度,这很容易强化幼儿的告状意识。

2.家长的教养方式。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耳濡目染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当幼儿向家长告状时,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告状行为马虎对待,漠不关心或粗暴解决,就会使幼儿的身心受到伤害,一些幼儿可能会变得压抑,不合群,恐惧,担忧,甚至会出现主动攻击他人的行为。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幼儿,亲自出马,为幼儿讨回“公道”,这充分暴露了家长在养育幼儿的过程中,忽视了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责任。

3.社会环境的影响。

    幼儿对周围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很容易不知不觉中受到周围的人,事或物的感染,喜欢进行模仿。他们模仿的有些事积极向上的,可有些却含有消极的因素。例如,在生活或者影视作品中,幼儿看到某些人因为“告状”这一行为获得好处,就有意识的模仿,在生活学习中学着去做。

四.幼儿告状的心理

    幼儿产生告状行为不是随机的,有着一定的心理为载体。

1.喜欢表现。幼儿总感觉自己长大了,抓住时机要向别人展示下自己的才能。喜欢表现自己,希望得到大人们的评价和肯定,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表现。比如:吃中餐前,老师组织幼儿上厕所洗手,并说:“你们要有秩序的上厕所洗手,进盥洗室的时候要走着去,不要跑着去,我都说了好多遍了,可还是有小朋友不听,还有个别小朋友在盥洗室玩水,这样不好,知道了吗?谁要是表现好,老师就让他发筷子。”接着老师就忙着盛饭,幼儿有秩序的分小组上厕所洗手。第一组的甜甜还没有洗完出来,第二组的康康就急忙跑进了盥洗室,刚洗完手出来的琪琪见状大声向老师告状:“老师,康康没有听你的话,他不是像我一样走进去的,而是跑进去的。”说完他做了个跑的动作,接着慢慢走了一圈,伸出手给老师看:“老师,你看我的手洗的干净不干净?”老师就无意说了句:“恩,干净,琪琪你来发筷子!”琪琪好高兴地接过筷子,向同伴炫耀。

2.力不从心。幼儿还不能独立,离独立还远着,往往会觉得事情和自己所想的差距太远,对父母一如既往的依赖,遇到困难的时候,很自然的向大人寻求帮助。比如:在绘画活动中,仔仔抢过丫丫手中的油画棒,丫丫多次要求仔仔把油画棒还给她,可是仔仔就是不还,而且特意把抢过来的油画棒在丫丫眼前晃来晃去,丫丫想抢回来,可是仔仔比丫丫高大,丫丫够不到,于是丫丫就带着哭腔向老师告状。很明显,丫丫之所以告状是因为自己对此事已经力不从心,只好借助老师的帮助来解决。

3.发泄情绪。在幼儿园与小朋友吵架,游戏受到干扰都会影响幼儿的情绪,能说会道的小家伙们怎么会闷在心里呢?一吐为快,发泄情绪,这也是一种调整心态的好方法。比如,在区域活动中,乐乐跑过来告状:“老师,天天说不和我玩了。”乐乐的告状其实是要发泄心中不安的情绪,他害怕天天不和自己做朋友。

4.得到肯定。告状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别人发现自己的观点,幼儿希望通过告状的方式得到大人们的肯定。幼儿希望大人告诉他他是对的,别人是错的,看来,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是非观。例如:老师经常教育幼儿要学会分享,有一次,达达从家里带来了小朋友们都很喜欢的《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故事书,达达想向小朋友们炫耀自己的书,不和小朋友一起看,圆圆就跑去告诉老师:“老师,达达有故事书不和我们一起看哦,老师说过,我们要和小朋友分享的,老师,我带来了棉花糖,我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分享。”圆圆告状是想要老师肯定她要和小朋友们分享糖的想法。

五.如何破解告状。

    如何破解告状,及如何应对,如何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对于教师和家长来说都是一项需要去学习的技巧。既不能马虎对待,让幼儿感到不安,也不能告之则处理,助长幼儿告状之风。通过学者专家研究以及实践经验,搜集了如下一些对策:(1)合作力量大。教育幼儿,仅凭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家园要密切合作。老师要和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定期向家长反映幼儿的情况,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共同分析幼儿告状产生的原因,一起寻找解决的办法。老师和家长都要积极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团结合作。(2)让告状变为协商。可以抽时间多和幼儿一起讨论:当小朋友之间发生矛盾我们该怎么办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分组讨论,每组选个小组长,讨论的结果可以先由幼儿自己处理,处理不好就请小组长帮忙,最后请老师帮忙。(3)明辨是非,正确处理。面对幼儿告状时,如果置之不理或者处理不公,都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多问幼儿,了解实情,另外还要多从侧面了解,通过其他幼儿来了解。(4)引导幼儿多反思,换位思考问题。小朋友们之间要多理解与宽容,让幼儿知道别人的想法,了解他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引导幼儿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逐步养成宽容的良好品质。

参考文献

[1]刘丽菊.幼儿告状的原因浅析[幼儿教育].黑河教育,2009-3

[2]刘昕.浅议幼儿园中幼儿告状现象[科教文汇].教育教学,2007-10

 [3]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标签:幼儿园 学前教育 论文

手机号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