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音乐教研活动——《不同类型音乐活动的组织策略》一等奖方案含反思

以下是《不同类型音乐活动的组织策略》的完整内容,包含大中小班不同音乐类型的教案,通过研讨的过程,学习一些具体音乐活动组织策略,提高教师组织音乐活动的能力。欢迎查看。

打开小程序下载课件

时间

2019年3月27日

地点

中南大学校本部幼儿园

活动目标

1、在参与整个研讨的过程中,学习一些具体音乐活动组织策略,提高教师组织音乐活动的能力。

2、营造开放、民主的教研氛围,增进不同园所教师之间的交流,在观点表达、思想碰撞中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促进相互了解、共同提高。

活动准备

1、教师知识经验准备:自行学习与幼儿园音乐教育相关的理论及经验文章。

2、物质准备:本次展示的四种类型音乐活动教案每人一份;分组讨论用的会议记录纸;数码照相机、多媒体设备。

 具体活动方案及流程

研讨来源:

音乐素材多种多样,音乐活动类型丰富,每种类型音乐活动各具特点,必有不同的组织策略。从教师平时组织活动以及在这次反映出来的问题看,很多幼儿园教师还不够熟悉各种类型的活动特点,活动相关的组织策略也很贫乏。能很好地运用合适的策略来组织不同类型音乐活动的教师不多。针对教师的此种普遍现象,以教研的方式探讨不同类型音乐活动的组织策略,对教师实际操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研讨过程:

1、开场。

(1)介绍今天参与教研的成员。

(2)简单介绍研讨来源,抛出今天研讨点。

2、当天上午执教的4位教师说课、自我反思。附教案、反思。

3、同伴互助。

(1)结合课例,自由发言。

问题:今天上午的两个活动中,教师运用了哪些有效策略?你认为还可以采取什么策略对活动进行改进?

教师自由发言后,主持人简单归纳。

(2)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①按照音乐活动的四种类型将参加研讨的教师分为四组,分别讨论歌唱活动、音乐欣赏活动、韵律活动、打击乐活动的组织策略。

②交代讨论要求:

人员分工:分组主持人、发言人、记录员、时间控制员、噪音控制员。

讨论时间:15分钟。

③呈现课件,各组在问题引导下进行讨论:

第一组:歌唱活动中,采用什么策略让幼儿乐唱、敢唱、善唱?

第二组:韵律活动中,如何处理教与不教的关系?

韵律活动中,如何处理创编与模仿的关系?

第三组:打击乐演奏活动中,如何引导幼儿相互协作?

第四组:音乐欣赏活动中,如何利用多种媒介引导幼儿多通道感受和表现音乐?

④分组代表发言。提出发言要求:围绕问题、重点突出、简单明了、表达流畅,每人发言不超过5分钟。

 (3)主持人评价小结每组讨论情况,提炼每组发言亮点。

4、专业引领。

5、执教者谈感受。(此步骤视情况可删)

6、研讨小结,归纳提升:

(1)对研讨的问题进行简单归纳梳理。

(2)小结教师参与研讨的总体情况,对积极参与教研的、大胆表达自己见解的教师进行鼓励。

(3)提出延伸思考的问题。如:如何将好的音乐素材(特别是一些民族音乐作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做一些改编和调整?如何在幼儿艺术活动中有机渗透其他教育?

分组研讨记录:不同类型音乐活动的组织策略

记录:唐茜

◆  歌唱活动中,采用什么策略让幼儿乐唱、敢唱、善唱?

乐唱

乐唱就是让孩子喜欢唱歌,乐于唱歌。在歌唱活动中可以用那些策略是幼儿乐唱呢?采取哪些策略能够让幼儿乐意唱呢?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歌唱教材,既要选择寓意含蓄、结构优美,幽默风趣,能深受幼儿喜爱的作品。比如《胆小鬼》这首歌曲诙谐,幽默,情景性很强,从选材上就能吸引幼儿。其次歌词内容是贴近幼儿的生活,《胆小鬼》这首歌曲是创作是来源于幼儿生活的,有许多孩子都打怕打雷、怕黑、下雨。正因为歌曲中所唱的内容幼儿亲生亲身体验过,所以孩子易于理解,掌握起来也很快。第三、让幼儿在放松的氛围下学习唱歌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绝大多数童谣都是伴随动作和游戏的,在图示和与老师的比赛及幼儿之间的比赛中自然学会唱歌。同时还应创造幼儿独唱机会,为了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用教具话筒,邀请幼儿一个接一个合作唱完歌曲。这样不仅能增强幼儿歌唱时的自信心,还有利于教师对每一位幼儿学习情况的了解。现在多媒体技术已进入幼儿园,还可利用多媒体,把话筒和录像连结在电脑上,通过话筒录下小朋友的歌声,并用录像拍摄下幼儿歌唱时的情况,然后用电脑放出,当孩子们听到自己的歌声,看到自己的表演时,变的异常兴奋和惊奇。这样既激发了和歌唱的兴趣,还促进了幼儿整体歌唱水平的提高。

敢唱:

什么是敢唱呢?就是敢于在集体面前大胆的演唱。

    在一个集体中有善于表现自己的幼儿,但也有一部分胆小不敢于表现自己的孩子,对于不敢唱的孩子老师可以以同伴互助的形式,让敢唱的孩子带动不敢唱的孩子进行演唱。其次,敢唱是建立在熟悉歌曲的前提下的,幼儿一旦熟悉掌握了歌曲也就自然而然的敢于唱歌了。

最后我们要发挥鼓励原则,孩子唱完要多鼓励他,不要嘲笑,表扬的手段不要过于单一,小孩子需要的是激励,要信任他,多给他信心。他有了信心,自然也会敢唱歌了。善唱:善唱主要包括:声音表现、情感表达、咬字吐字。在幼儿园里有的幼儿唱起歌时大声喊叫;发出刺耳的怪声,这些现象都是不正确的。那么,可以运用哪些策略使孩子用自然的声音唱歌呢? 1、老师可以将孩子唱得不好听的声音录下来放给孩子听,再把优美的歌曲给孩子欣赏。通过比较,使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歌声不如磁带上的歌声好听。接着告诉孩子,磁带上录下来的歌曲是用自然音唱的,所以这么好听,从而激发孩子要用自然音唱歌的愿望。老师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用自然音说话、唱歌,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孩子,同化孩子,使孩子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用自然音唱歌的习惯。

2、老师要提醒幼儿要有良好的坐姿,因为只有座号或者站好了孩子才顺畅地将银发出来。3、就是要引导孩子唱得“字正腔圆”。由于幼儿是模仿教师的,所以教师在吐字发音时,首先要做到“字正腔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要反复朗诵歌词,注意倾听或请别人倾听自己念的是否清楚、是否自然流畅、十分富于感情。

◆ 韵律活动中,如何处理创编与模仿的关系?

一、模仿与创造

模仿是观察学习的一种形式,是儿童的重要学习方式,它来自于外力的引导,创造是把大脑里“存储”的知识经过整合、拼接、加工而成的新想法、新事物、新行为。创造并百非凭空产生,也就是“有中生有,而不是无中生有”。需要有广阔的认知为基础,而认知的形成又是一个模仿的过程,所以模仿是创造的前提,创造是模仿基础的创新。

二、在创造性韵律活动教学中,有如下的一些方法

1、替换法。指用一种新的动作替换掉原有的部分或全部动作,这一方法适用于初学创编的小、中班幼儿,教师可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动作让幼儿模仿,然后引导创编不同的动作替换某一乐段原有动作,如《小茶壶》,幼儿在教师带领下根据音乐节奏、歌词表现小茶壶形象,然后根据不同茶壶特点,引导幼儿创编动作,替换原有表现茶壶姿态的动作。

2、联想法。由一种动作想到是一种动作的心想过程。在使用这一方法时,可先用教师示范一种动作,再启发幼儿根据这种动作所表达的内容、方法进行联想、创编相关动作,如《彩带舞》,教师发现幼儿做出向上甩彩带的动作,马上引导幼儿根据方位变化,启发幼儿做出向左右等方位甩彩带的动作。

3、迁移法。把先行掌握基本的动作经验和学习结果对后继的其他学习产生影响,也就是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过程。如当幼儿学习了新疆舞基本动作后,教师有意识的选择一些不同的新疆舞风格的乐曲,让幼儿创编动作,将学会的新疆舞基本动作加以组合迁移风格的乐曲,让幼儿创编动作,将学会的新疆舞基本动作加以组合迁移到新的音乐中去。

4、变化法。指用一种动作变化出几种动作。如幼儿学会原地“三步”动作,在此基础上又可以变化出向前后左右以及加上手的动作。

5、借鉴法。指在别人的创编动作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形成一组新的动作。

6、组合法。将两个以上的动作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组新的动作。

纲要指出,要在支持、鼓励幼儿参加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技能和能力。由此可见,在音乐活动中,技能与表现创造是和谐统一的,两者不可偏颇。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孩子尤其需要教师适当的示范支持。所以,在韵律活动中,模仿和创造并不矛盾,它们统一于一个完整的活动中,都是为幼儿发展服务的,关键是度的把握。

三、恰当把握模仿与创编的度

模仿是促进了还是阻碍了创造的产生,直接受制于教师的价值取向,一教师将儿童的创造活动作为自我表达方法还是仅为进一步的提供?

需要注意的是:首先教师示范是提供给幼儿技能学习上的支持,而不是让幼儿机械的模仿;其次,幼儿模仿的对象不应该是教师,而应该是被模仿的事物、现象本身,所以在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先观察现实中的事物、现象,再用各种方式进行模仿,最后随音乐表演。

模仿与创造在一节课中所占比例应当根据不同类型韵律活动的关键价值而决定,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创造韵律活动,它的关键价值是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创造性参与机会,所以创造的比例要大一些。如《泡泡不见了》或《小茶壶》通过引导孩子游戏,观察茶壶的奖和分角色表演游戏等表现出可爱的小茶壶形象。教师在幼儿的动作基础上,和幼儿一起整理、完善、学习,这些技能动作从孩子中来,通过老师的帮助、加工后,再让孩子学习,激发了孩子模仿、学习、想象、创造的欲望。在这个活动中,也用到了我前面提到的变化法、借鉴法、迁移法、替换法。而在集体舞活动中,关键价值是同伴合作,对幼儿的动作要求就需要规范,以便于与他人合作完成舞蹈。这就需要幼儿模仿规范的动作,如《问候舞》,教师通过游戏、故事、情境创设激发幼儿活动兴趣,而探戈舞的基本动作由老师确定,孩子在这一活动中的??收获、同伴合作表演的乐趣。创造性万分相应减少,但为以后集体舞学习中的创造性提供了技能与空间等方面的经验积累。又如大班下学期的韵律《海浪》,相比而言,活动中幼儿想象、创造空间相应大了许多,但也不是完全脱离,教师的引导与动作技能的学习。

◆ 打击乐演奏活动中,如何引导幼儿相互协作?

打击乐器演奏活动具有高度的合作性,能有效地发展幼儿的协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在打击乐活动中,幼儿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协作:1、要学会倾听整体演奏的声音效果,调整自己演奏的音量,与同伴间配合演奏的声音要和谐。2、在节奏上要根据指挥的要求与同伴协作,达到看指挥演奏的水平。3、在整个演奏活动中要关注指挥的要求、音乐的变化以及同伴的演奏效果,根据这几个因素调整自己的演奏。

综上所述,在打击乐活动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幼儿相互协作:

一、听

在音乐活动中,倾听是孩子最需要培养的一种能力,尤其在打击乐活动中,学会倾听音乐、学会倾听他人的演奏,对孩子自身的演奏及整体演奏效果至关重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

1、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

在演奏前要求幼儿听清音乐的节奏,了解合作的要求;在演奏时要时刻注意听听自己敲的声音是否与别人协调,本组的音响是否与其它组的音响协调,演奏的整体效果是否好听,养成倾听的习惯。

2、指导幼儿感受声响的力度,提高自我控制、自我协调能力,增强声音刺激的敏感度。

让幼儿通过倾听乐曲,理解乐曲,感受演奏的声响效果,了解什么时候应重些,什么时候该轻些,什么时候需增加哪种乐器,其力度如何掌握等等。由于幼儿对音响的敏感度提高了,对音乐效果的要求也提高了,就能主动地控制自己敲打乐器的动作,体验合作带来的快乐。

二、看

1、学会看指挥,根据指挥的要求与同伴进行合作演奏。首先要学会看懂并熟悉指挥的手势语,包括怎样分声部、什么时候轮到自己的声部演奏以及演奏的节奏型等。其次要时刻关注指挥的变化,以此来调整自己的演奏,这就要求幼儿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看指挥。使用小指挥,让幼儿通过与同伴之间的比较、学习来进行演奏。

2、学会看图谱。现在的打击乐活动中,教师们使用图谱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因为图形总谱是用不同图形来表现打击乐的配器布局,它形象具体,易于为幼儿理解。我们可以通过让幼儿观察图谱的大小和颜色深浅不同,来区分节奏型、乐器间的相互配合以及相互合作的规律。幼儿通过学习看图谱,在演奏时就知道控制自己敲击乐器声音的轻重、大小及其他乐器的协调,懂得什么时候拿两种乐器能同时演奏,自己所持乐器应该在什么时候与哪种乐器同时演奏。

三、控制

这里的控制指的是老师对幼儿的管理以及幼儿的自我管理,也就是常规。

1、在活动中,提醒幼儿取放乐器要注意轻拿轻放,并按要求放至指定位置;

2、在演奏中,引导幼儿学会通过听、看控制自己演奏的音量及速度,关注他人演奏,调整自己的演奏;

3、提醒幼儿控制自己的乐器,在没有轮到自己演奏的时间不让乐器发出声音影响他人演奏。

4、合理的安排空间位置,教师给予相应的提示。

5、另外,我们也认为好的选材对孩子的协作也很有帮助。

◆ 音乐欣赏活动中,如何利用多种媒介引导幼儿多通道感受和表现音乐?

一、媒介的概念

媒介是指承载并传递信息的物理形式。在音乐欣赏中,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音乐,会引入媒介来引导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常用的媒介有录音、录像、动画软件、图片、动作、故事、儿歌、实物。

二、怎么更好地利用这些媒介,来达到教学辅助手段,更好地帮助孩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1、适时:适时是指如何抓住好地时机,利用媒介。

如让他们观看图片,给他们介绍有关知识、讲讲故事甚至外出参观等,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如:音乐欣赏《拨弦》中,教师首先给幼儿讲述故事,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音乐,培养他们的情节情绪和想象力,这时幼儿接受就很容易;而后为了使幼儿更好地掌握乐曲中的重音,教师引用了图谱,对幼儿来说,只听音乐找出音乐里的重音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引导幼儿用图谱的方法来理解;通过听和画,把每一个音符,每一条旋律在孩子们的面前变成看得见的画面,帮助幼儿更充分地理解了音乐。利用这种工具和策略来理解记忆乐曲的重音,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最后借助道具、动作材料、游戏形式来表现音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2、适法:方法

欣赏音乐主要是通过“听”来进行的,更多地需要情绪体验,联想想象,思维理解等内在活动,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聆听音乐,去欣赏音乐,而不去框架孩子的思维。如欣赏活动《拨弦》,教师在没做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孩子安静地聆听,听完之后让孩子门根据自己的理解描述下来。很多孩子感受到了音乐紧张的气氛、有的孩子想到了大老虎、有的孩子觉得是在捉迷藏、与的孩子觉得是小鱼在小河里游来游去……孩子的想象是如此地丰富多彩。也许正是由于在欣赏过程中鼓励孩子们自由聆听,大胆想象,才使他们对音乐才有了独立的、独特的感受与见解,从而也使我们的欣赏教学成为自由、探究、交流的生动过程,实现了孩子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过程。

3、适度:媒介界入量的把握

以媒介界入所表现的对音乐的感受,绝不可以等同或代替音乐作品的本身,如果没有把握的好,就会使孩子们的注意力只专注于媒介所带来的享受,在孩子们的耳朵里音乐倒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背景,从而干涉了孩子对作品的感受和欣赏。如音乐欣赏《拨弦》,教师为了使幼儿更好的掌握乐曲中的重音,加入了图谱。而后又进行了适当的退出图谱,进行适当指导,如教师的一个恰如其分的眼神,和一些较明显的动作使幼儿完全脱离图谱。

总之,音乐欣赏活动的组织一定要避免使幼儿“呆坐干听”,要使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有事可做”。充分利用各种媒介材料引导孩子多通道感受、表现音乐。例如伴随音乐做合拍的及自由、即兴的身体律动,用打击乐器演奏不同的节奏型参与欣赏,用图画、符号描绘出对音乐的想像,说说对音乐的感觉、想像,配合音乐做即兴的、带有简单情节的戏剧表演,等等。通过教师的引导,使 幼儿在每次听赏时都有新的“发现”,保持新鲜感。教师要掌握引导的艺术,不要以过多的语言、过于具体的描述代替对音乐的听赏,要让幼儿从听引发感觉、做出表现,给幼儿留有充分的想像空间。

附教案及反思:

中班音乐活动:胆小鬼(歌唱)

执教:唐 茜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的诙谐情绪,体验歌唱活动的乐趣。

2、能根据歌词内容及蕴涵的情绪有表情地进行演唱。

3、学习歌曲,能较好地接唱歌曲中的衬词。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图谱、相关图片。

2、幼儿经验准备:见过三角衣架。

活动过程

1、运用游戏帮助幼儿感受歌曲中的主要旋律与节奏。

指导语:今天唐老师要跟你们玩一个游戏,请你们跟着我一起唱,一起做。

2、幼儿欣赏歌曲,熟悉歌曲旋律,掌握歌词。

(1)幼儿完整欣赏歌曲。

指导语:唐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曲,我们一起听听歌里唱了什么?

提问:你在歌中听到了什么?(幼儿自由回答,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谱)

(2)幼儿再次欣赏歌曲,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歌曲。

◎ 歌里还唱了什么?(教师引导幼儿按歌曲节奏说唱)你觉得冬冬是个怎样的小朋友?他半夜起来遇到的是妖怪吗?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

◎ 《胆小鬼》这首歌曲和你原来听到的歌曲有什么不同?

3、幼儿学唱歌曲,教师引导幼儿运用两声部演唱歌曲。

(1)幼儿尝试与教师一起边看图片边完整演唱歌曲。

(2)教师与幼儿进行两声部演唱。

(3)教师将图片递减,幼儿尝试独立演唱歌曲。

(4)幼儿分组进行两声部合唱,教师引导幼儿互相评价。

4、幼儿自由地边歌边舞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胆小鬼》这首歌曲活泼而富有童趣,曲风诙谐幽默。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不仅能让幼儿懂得世界上根本没有妖怪,减轻对黑夜的畏惧心理,而且能体验到歌唱活动的乐趣,很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因此我选择了这一活动。学唱歌曲、记牢歌词并顺畅接唱衬词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活动一开始,教师将歌曲的主要旋律及接唱衬词的节奏提出以“打招呼”的形式呈现,这样不仅让幼儿初步感受接唱的形式,而且把歌曲中的主要旋律和节奏提前进行了练习,从而为后面的学习作了一定的铺垫。活动中教师借助了比较形象的图片,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让幼儿看着图片演唱,并采取了图片递减的方式,让幼儿感受到一定的挑战性,始终保持对歌曲的兴趣,逐步记牢歌词做到顺畅接唱衬词。在活动中学习接唱衬词时,教师也采用了多种形式让幼儿练习,先是让幼儿自己发现歌曲中的衬词,再利用了师幼接唱,起到一个示范的作用,最后让幼儿分组接唱,在每一次唱完后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评价,让他们明白如何接唱才算唱得好,从而突破活动重点。因为该歌曲的旋律简单流畅,很容易熟悉,所以根据歌词内容有表情地演唱并表现歌曲是本次活动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教师运用了故事,让幼儿感受歌词所蕴涵的情感,体验歌曲的情境,并且在演唱过程中教师不断利用示范和评价让幼儿体验和理解歌曲的情绪变化,逐步做到有表情的演唱,从而突破活动的难点。反思今天活动的优点:1、在今天的活动中,幼儿对活动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通过幼儿的回答和演唱时的表演也能看出幼儿体验到了歌曲诙谐的情感,达成了第一点目标。2、第一环节以“打招呼”的形式进行练声,不仅将主旋律让幼儿提前练习,幼儿也有浓厚的兴趣。3、图片的利用不仅简单、便于操作,也能很好地帮助幼儿记忆歌词。活动中教师采取图片递减的方式,逐步让幼儿成为演唱的主体,这样既让幼儿感受到了挑战性也体现了活动的主体性。不足:这一活动对于才升入中班的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并且因为是借班教学,在每一次活动中幼儿出现的问题都不一样。在今天的活动中,教师并没有根据孩子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例如:1、音乐活动中提倡让幼儿乐唱、勤唱、敢唱、善唱,我想这些都与是否会唱有关。今天的活动中幼儿的情绪一直没有达到高潮,这与一些幼儿没记牢歌词、不会唱有关,不会唱就不敢唱。而图片可以帮助幼儿记忆歌词,但教师将图片撤得太早。因此活动中当教师发现幼儿对歌词的记不牢的时候可以采取图片重现的方式,进一步帮助幼儿记忆并巩固歌词。2、今天的活动中幼儿未能明白衬词的意思,导致不能很好地进行分声部演唱,这时教师可请协教老师一起来进行示范,用示范代替烦琐的语言解释,从而更好地突破这个难点。

大班音乐活动:拨弦(欣赏)

执教:杨 蓝

活动目标

1、欣赏音乐,感受乐曲轻快、诙谐的风格,通过层层递进式的反复感知,初步把握乐曲中的重音和乐句结构。

2、尝试用个性化的动作表现对乐曲重音的感知,能大胆想象、表现乐曲所描绘的音乐形象。

3、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学习有控制地按规则游戏。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图形乐谱,大灰狼道具,录音机,《拨弦》音乐和入场音乐。

活动过程

1、师幼一起玩“聪明孩子笨老狼”游戏进场,当教师回头时幼儿学习控制自己不动。

2、引导幼儿完整欣赏音乐,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

提问:听了这首音乐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

3、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幼儿理解乐曲的结构和特点,感受重音。

(1)讲述故事,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感受乐曲中的重音。

(2)出示图谱,引导幼儿听辩重音,感受音乐起伏的变化。

提问:老狼都在音乐怎么样的时候回头?每次回头中间间隔的时间有什么不同?

(3)熟悉音乐,感受重音,幼儿在重音处拍手、跺脚。

4、通过游戏再次完整欣赏并表现音乐。

(1)教师扮演笨老狼,“老狼”走时幼儿走,“老狼”回头时,幼儿自由造型

(2)个别幼儿扮演笨老狼玩游戏1-2次。

(3)玩吓唬大灰狼的游戏。

5、与老狼笨笨成为好朋友,玩捉迷藏的游戏结束。

附故事:

从前,有一个黑森林,森林里的路很黑很黑,小朋友走进去了很容易迷路。在这个黑森林里面,住着一只老狼,它的名字叫“笨笨”,它每天都在森林里走来走去,对森林里的每一条路都很熟悉,就算闭着眼睛也能穿过黑森林。

在森林的另一边,有一个很大的游乐场,里面有高高的滑梯、长长的火车……但是,怎样才能穿过黑森林去游乐场玩呢?

小朋友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那就是跟在老狼的后面走,让老狼带我们穿过黑森林去游乐场玩。啊哈,不用担心老狼会伤害你,因为老狼的眼睛很不好,只要它回头时捂住嘴巴不发出声音,老狼就不会发现你。

活动反思:《拨弦》这首乐曲别具特色,其中蕴涵的紧张、舒缓的节奏适宜孩子生命的律动,因此这首乐曲在幼儿园的教学中被广为应用,无论是许卓娅老师编写的书,还是现在幼儿园普及的渗透式教材,以及这次长沙市艺术教育活动竞赛指定的团结出版社出版的书,都收录了这首音乐。《拨弦》是德国音乐家德力勃所作舞剧中的一个片段,原是ABA结构,本次活动节选自A段,是由小提琴用拨弦的方式演奏的,别具特色,被称之为《拨弦》。大班幼儿已经具备感受各种音乐性质的经验和能力,所以我把它作为大班幼儿音乐欣赏的内容。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性作用。我从情感、能力、知识三方面将目标定位为:1、欣赏音乐,感受乐曲轻快、诙谐的风格,通过层层递进式的反复感知,初步把握乐曲中的重音和乐句结构。这是活动重点,从音乐的角度分析,本首乐曲的教学价值就是让幼儿充分感知乐句中的重音,从而感知整首乐曲的特殊乐句结构,提高听辨能力。可以说化解了“重音”就化解了幼儿理解乐曲的障碍。虽然幼儿的现有水平能区分音的轻重,但在本次活动中要从所有的跳音中感知带重音的跳音就有一定的挑战性。这就必须借助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手段方法来解决。我运用了反复欣赏感知与图谱相结合、与游戏参与相结合的方法,层层递进反复感知,从而突破活动重点。2、尝试用个性化的动作表现对乐曲重音的感知,能大胆想象、表现乐曲所描绘的音乐形象。目标2的提出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更丰富地表达自己对乐曲中重音的感受,也是艺术活动情感性的要求。3、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并学习有控制地按规则游戏。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能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带来快乐,可以调动他们的内在积极性,这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的。因此,我设计了游戏来帮助幼儿对重音的把握,将活动推向高潮。学习有控制地按规则游戏这也是重点中的难点部分,幼儿对句末重音和乐曲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在游戏中处于活动状态,因此对重音的把握、对情绪的控制有了新的挑战,所以,我将它作为本次活动难点。反思活动中的问题: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通过故事、游戏、图谱提示多种方式让幼儿在听音乐过程中感知音乐的重拍,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逐步让幼儿了解音乐的性质和结构,掌握乐曲中重音的出现。并引导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游戏中的乐趣。让规则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体现出来。我觉得这个活动有以下几个亮点:1、大灰狼的教具简便、轻巧:既能充分展示表现音乐的形象,又便于教师表演操作。以往的大灰狼都是由老师自己扮演,披上大大的披风,带上可怕的头饰,我的大灰狼手偶是用袜子制作而成,套在手上就可以表演,使大灰狼这一形象更加生动、可爱。2、图谱比较贴切:图谱有着强烈的视觉效果,它的出现,让孩子们很快找到了“笨老狼回头”的音乐(乐曲中的重音出现的地方),通过视觉与听觉的有效结合,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孩子们看图谱找重音、听音乐找重音,不同要求逐级提出加深难度,突破了重难点,达到了教学目的。3、结局出人意料:大灰狼最后和我们小朋友成为了好朋友,这样的结局从另一个视角告诉我们“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包括大灰狼,我们的生活要充满爱!大家共建一个和谐的社会!4、整个活动始终以情境化的教学、游戏的方式,引领着幼儿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感知乐曲,体现着愉悦性、发展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尽可能地富有激情,因为只有我自己被音乐感动,才能感动孩子、感动大家。活动不足:1、在整个活动设计中,我觉得活动的量还不够,也就是说活动从深度广度来讲略显不足。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方式,设置不同层次的难度,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跳起来摘桃子,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这是我所追求的,但也是让我感到迷惑的地方。2、在重音处拍手跺脚这个游戏环节中,由于我事先的游戏规则只说了“在大牙齿的地方拍手跺脚”,而没有反过来强调“在小牙齿的地方就不拍手跺脚”,以至于第一遍游戏时有几名幼儿在小牙齿处拍手,在重复了游戏规则后大部分幼儿都已掌握,只有亮亮小朋友仍在小牙齿处拍手,我告诉他下课后我俩再单独交流。下课后我才理解他对音乐重音的诠释方式:小牙齿处轻拍手,大牙齿处重拍。

大班音乐活动:拔根芦柴花(打击乐演奏)

执教:章珈瑄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初步做到在演奏中注意乐器打击时音量、音色与乐曲和谐一致。

2、能根据图谱,按照不同的节奏型学习用乐器进行演奏。

3、在与教师、同伴的相互学习中,创编节奏图谱,创造性地改变配器方案,丰富演奏内容。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VCD,音乐碟,白纸,油性笔,乐器。

2、幼儿经验准备:已积累打击乐演奏的相关经验。

活动过程

1、欣赏音乐《拔根芦柴花》,初步感受乐曲的情绪。

提问: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听了以后心情怎么样?

2、再次欣赏音乐,边听音乐边拍手,启发幼儿用不同的方式拍手表现二拍子的节奏型。

(1)根据幼儿的表现依次出示不同的节奏型。

(2)启发幼儿根据乐曲中不同的音乐特性匹配相应的的节奏型,创编节奏图谱。

(3)师幼一起根据图谱内容边听乐曲边拍手。

(4)启发幼儿用不同的身体乐器表现节奏型,创编身体动作图谱。

3、幼儿根据节奏图谱,集体讨论、设计配器方案,并根据图谱用乐器进行演奏。

4、在音乐的伴奏下,收拾乐器,根据乐曲节奏自由做律动出活动室。

结束语:这首乐曲还有其他不同的配器方案,你们回班以后再试试(留下继续探索的空间)。

活动反思:《拔根芦柴花》是一首江苏民歌,表现了欢快愉悦的情绪。全曲以民间乐器二胡为主奏乐器,再配以其他的乐器伴奏,洋溢着浓浓的中国音乐风。让孩子从小就接触、喜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民间音乐是我们进行音乐教育重要的内容。一首乐曲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音乐教学,既可以欣赏又可以演唱;既能创编律动又能开展音乐游戏。我把打击乐演奏作为《拔根芦柴花》这首乐曲的表现形式,对大班幼儿来说既能引起兴趣又有一定挑战性。本次活动的目标为:1、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初步做到在演奏中注意打击时音量、音色与乐曲和谐一致。2、能根据图谱,按照不同的节奏型学习用乐器进行演奏。3、在与教师、同伴的相互学习中,创编节奏图谱,创造性地改变配器方案,丰富演奏内容。重点是在创编节奏图谱、设计配器方案的基础上,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演奏乐曲。难点是设计配器方案。为了更好地突破重难点,我采取了两个三部曲;一是欣赏三部曲,从整体欣赏到分段欣赏再到分节欣赏。整体欣赏是帮助幼儿建立对全曲整体情绪的印象,激发他们对音乐作品的喜爱;分段欣赏是引导幼儿对音乐结构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分节欣赏是帮助幼儿从音乐的结构上把握结构中音乐要素的特点,如节奏、旋律等。这三步欣赏的步骤是层层递进,相互关联的。从情绪体验到音乐要素的把握,只有充分欣赏才能使孩子既喜爱音乐作品,又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较准确的艺术表现。二是演奏三部曲,演奏要有节奏图谱和配器方案,也就是说演奏时心中要有节奏与乐器的配合。从创编节奏图谱到创编身体动作图谱再到设计配器方案,可使幼儿一步步地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把握节奏;从用身体动作演奏到用乐器演奏可使幼儿由浅到深地进行音乐表现活动。但这一系列过程必须始终围绕一点,即:不管教师引导幼儿进行何种表现形式,都必须符合音乐教育的原则。所以我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比较,逐步寻找匹配的方案,这也才符合《纲要》中所强调的: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技巧。反思本活动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幼儿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注意力非常集中,探索、创造的热情很高,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1、活动过程中,体现了“幼儿是学习的主体”的思想《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先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的师生互动。活动中,我努力创造机会让幼儿创编节奏图谱、创编身体动作图谱、设计配器方案,这都是孩子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过程。2、注重教给幼儿学习的方法,当幼儿在配器、创编节奏图谱时,产生了不同的意见,这时我引导幼儿用听一听、试一试的办法去寻求最匹配的方案,很快,孩子们用这种办法为后面的学习找到了途径,这也正符合了终生教育的原则。同时活动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总结如下:1、时间偏长,重点不突出,可根据情况做两节课上,第一节课的主要内容为引导幼儿创编节奏图谱,第二节课的主要内容为设计配器方案,并用乐器演奏。2、关注幼儿的兴趣不够。在身体动作图谱未出现的时候,就有幼儿提出了用拍手以外的身体乐器来跟随音乐拍打节奏,这时,作为老师应该尊重幼儿的意见,为保持幼儿学习的兴趣,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进行表现。3、活动中要采取又快又好的教学方法,对于幼儿较难掌握的节奏型,老师可用一个大鼓带领幼儿练习。细节上的调整:1、可出示完整的节奏图谱,让幼儿清晰地知道自己所演奏的音乐有多长。2、老师指挥时动作指向要明确,该让幼儿听音乐演奏的时候就不说话。3、在“创编身体动作图谱”时,有孩子说出了“拍屁股”的身体动作,老师是用写文字的方式呈现,面对类似情况,可把问题抛给幼儿自己处理,用他们可理解的符号来代替文字效果会更好。

小班音乐活动:我是一只小茶壶(韵律)

执教:黎晓

活动目标

1、通过茶杯和小茶壶的角色扮演,享受同伴交流带来的快乐。

2、迁移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学习改编歌词,尝试用动作表现不同茶壶的造型。

3、进一步熟悉歌曲的旋律,表现歌曲风趣、活泼的情趣。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茶壶一只,各式茶壶的课件,茶壶和茶杯的头饰若干。

2、幼儿经验准备:已学过歌曲《我是一只小茶壶》。

活动过程

1、幼儿玩 “变变变” 游戏,导入活动。

2、幼儿观察茶壶,尝试改编歌词,学习用身体动作表现不同茶壶的造型。

(1)教师出示小茶壶,幼儿演唱歌曲《我是一只小茶壶》。

(2)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用动作表现茶壶的各种姿态。

教师提问:小茶壶的手在哪儿?小茶壶的嘴呢?

(3)教师播放课件,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各种茶壶的姿态,学习改编歌词。

3、结合歌曲,师幼分别扮演茶杯和不同的茶壶进行表演。

4、幼儿分不同的茶壶和茶杯两种角色进行表演游戏。

5、幼儿扮演小茶壶给其他班上的小朋友倒茶去。

活动反思:

今天我执教的是韵律活动《我是一只小茶壶》,茶壶是孩子们身边随时可见的生活用品,在孩子的眼中,茶壶只是一种没有生命力的物品。而歌曲《我是一只小茶壶》是一首外国儿歌,歌曲里以拟人的方式给予了小茶壶生命,让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歌词风趣、活泼这正好适合小班孩子的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鉴于此我设计本次活动,目的就是给予孩子想象、创造和自由表现的空间,激发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茶壶形态,在游戏的情景中学习,并能与同伴一起表演和创作。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3岁幼儿的年龄特点,我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围绕教学目标,本次活动我采用了如下教学策略:1、以游戏贯穿活动始终。首先以游戏“变变变”引入活动,让孩子变成自己喜欢的小鸡、小鸭、小猫,从而自然完成练声的环节,到最后环节又以孩子们扮演小茶壶、小茶杯来进行角色表演,孩子们始终是在游戏中积极地参与,自主地学习。2、通过实物呈现、图片播放的形式进行教学。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学习改编歌词,尝试用动作表现不同茶壶的造型,同时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所以在活动的第二环节我出示的图片注意从难到易,先尝试改编歌词,再模仿动作,最后引导孩子创编不同茶壶的造型,孩子们通过看、听、说、做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从而能大胆地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表现出一只只憨态可掬的小茶壶,难点突破,基本达到教学目的。3、在活动中我以游戏——观察——理解——表演——创编这一顺序完成教学环节, 运用儿童化、趣味化的语言,引导孩子们愉快轻松地表现歌曲风趣、活泼的风格,从而更好地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最后的合作游戏活动,先是教师与幼儿分角色扮演茶壶和茶杯,然后让幼儿找伙伴分演角色,整个活动,我和孩子们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一起唱,一起跳,一起玩,共同体验学习的乐趣, 我感到孩子们们是快乐的,我也是快乐的。反思不足处:1、对幼儿的观察度不够,回应幼儿不够积极。2、教育机智还有待提高,例如,在播放课件时,幼儿看见各式各样的茶壶很兴奋,先后去拍打屏幕时我如果能及时以小茶壶的口吻说话,相信效果会更好。优点:1、玩角色游戏时,让幼儿通过打招呼进一步分清角色,幼儿很感兴趣。2、课件出示的茶壶有代表性,循序渐进。

打开小程序下载课件

🏷标签:音乐考研 活动方案 音乐活动

手机号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