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意图
通过对本班幼儿的观察,发现幼儿对科学探究游戏活动兴趣浓厚,在开展大班“水”主题过程中,有一天我听到孩子们在说掉进水里很可怕,有小朋友说到掉进沼泽里比掉水里还可怕,还有小朋友说沼泽跟水差不多,就是有泥,但是会吸人……沼泽为什么会“吸人”呢?孩子们的问题问倒了我,为了一探究竟,我决定带着孩子们一起探秘沼泽为什么会“吸人”,经过查阅发现沼泽是一种非牛顿流体现象,可是这一科学现象如何介绍给孩子们呢?我想起了芬兰STEM教育中的“现象教学法”——基于现象的学习。
活动目标
1.在探索传递水和淀粉的方法中感受非牛顿流体的神奇现象。
2.初步了解非牛顿流体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3.喜欢参与探究活动,与同伴合作完成挑战。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发现非牛顿流体的神奇现象和特征。
活动难点:大胆探究,能运用观察、对比等方法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前期接力游戏经验
物质准备:水、玉米淀粉、量杯、桌子、盆、沙漏、桌布、罩衣、洗手盆、纸巾、纸篓、相机、图片、视频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观看视频,请幼儿大胆猜测,激发幼儿游戏兴趣。
播放非牛顿流体的视频,请幼儿观看并猜想:你觉得这是什么?
二、基本部分:幼儿分组探究活动材料
1.请幼儿观察材料水和玉米淀粉,摸一摸,闻一闻,说一说,了解实验材料的特点。
2.幼儿分组操作用玉米淀粉和水制作粘液(非牛顿流体),引导幼儿观察粘液(非牛顿流体)的神奇现象。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3.幼儿交流新发现,教师小结。
小结:对它没有用力的时候它就是液体状态,但是当你对它用力的时候,它会变成固体状态一样坚硬。
三、游戏:在游戏中探索传递粘液的方法,体验粘液(非牛顿流体)的现象。
1.教师介绍游戏规则,大胆探索非牛顿流体的特点。
游戏规则:
(1)四人一组,请小组之间商量进行接力传递的方法(1分钟)。
(2)采用接力的方式运送粘液(非牛顿流体),每个人在传递过程中尽可能不让粘液流失,将粘液运送到对应量筒中。
(3)在规定时间内比一比哪一组往量杯里运送的黏液最多,地面上的粘液最少。
2.幼儿自由结组商讨传递方法。
3.进行游戏预赛。
4.幼儿开始游戏(拍照记录个小组的游戏状态)。
5.请幼儿分享完成游戏的方法,其余幼儿动手验证方法。
6.教师利用照片进行小结,颁发奖励。
小结:小朋友们通过合作共同完成了我们的比赛,在比赛中用到了很多方法,很多好方法也分享给其他小朋友。
四、结束部分:利用图片和视频回归生活
为幼儿揭秘粘液就是“非牛顿流体”,引导幼儿了解生活中的非牛顿流体现象,并播放视频,观察发生的现象,感受生活中科学。
小结:其实非牛顿流体也存在我们的生活中,当我们探究它后,可以发现生活中的神奇,也可以帮助到我们,现在小朋友们知道为什么在沼泽中越使劲挣扎陷得越深吗?在沼泽中越使劲,沼泽的反作用力就越大。
五、活动延伸:
请幼儿找一找生活中非牛顿流体的存在和运用,下次分享给大家。区域中小朋友也可以试一试用其他材料能不能制作出非牛顿流体。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幼儿兴趣浓厚,探究比较充分,在活动过程中能较好完成活动目标和重难点,教师的语言应再简练些,本次活动只是作为一个开始,后续可以在区域中以及生活中根据幼儿兴趣继续开展活动。本次活动材料对于幼儿新颖,幼儿有玩水的直接经验,有看过家里包饺子和面的间接经验,但是本次活动重点不在于幼儿去理解非牛顿流体的科学原理,而是去感受和探索他的神奇现象,从而培养幼儿探究的兴趣和探究的能力,方便幼儿在生活中去发现和探究,从而利用自己的发现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