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意图:
大班的幼儿已经有了很大的好奇心。《指南》上指出:“大班幼儿探究、实验,对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感兴趣,积极尝试用简单的认知方法发现、解决问题。”因此,及时并适当的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引导他们积累科学经验,将使幼儿的科学素质得到早期培养。本节活动设计意在通过实验尝试操作活动,让幼儿感知空气里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并知道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2、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学习探索空气的简单方法。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培养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3、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准备:
玻璃水槽、烧杯、毛巾、纸巾、蜡烛、计时器、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动画“小老鼠吹蜡烛”导入,提起幼儿兴趣。
原来呀,是风吹灭了蜡烛,小朋友们都知道空气的流动会产生风,那空气还有那些奇妙之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一下吧!
二、实验探究。
1.介绍所需材料,为后续试验做好铺垫。
2.实验一:空气占据空间并具有排水性。
将纸巾揉成一团放进空杯子的底部,再将杯子倒过来,底朝上,缓慢垂直的直扣在水中,拿出来,让幼儿摸一摸纸巾提问:为什么纸巾是干的呢?
(杯中有空气,占据了空间挡住了水进不去,所以纸巾是干的。)
3.实验二:空气(氧气)具有助燃性。
准备好已点燃的蜡烛,让幼儿猜猜,如果用杯子罩住燃烧的蜡烛,蜡烛会怎样?为什么?
(烧杯里充满了空气,而空气中有一种神奇的物质叫氧气,它可以帮助蜡烛燃烧,当烧杯中的氧气燃烧尽,蜡烛就熄灭啦!)
三、幼儿分组实验,并做好记录。
1. 杯子直放与斜放时纸巾干湿的不同结果。
2. 杯子的大小与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关系。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小朋友们知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我们周围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有排水性及助燃性。
四、延伸活动:通过实验,幼儿知道人、动物、植物的生存都离不开空气,空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活动反思:
科学教育的价值应该注重将知识和儿童的生活有机牵挂起来,变静态的传递为动态的索取。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空气是人和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无处不在,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但在与幼儿平时的交流中,我发现幼儿对空气的了解知之甚少,于是我设计了本次科学活动。活动主要通过两个直观的、清晰的阶段性实验演示,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幼儿多种感官积极参与进行探索,从而了解空气的存在与神奇,感知空气的排水性与助燃性。身临其境地感知空气的特点,这些特性都是通过实际实验总结出来的,能够帮助幼儿更好的认知理解。
微反思:科学教育的价值应该注重将知识和儿童的生活有机牵挂起来,变静态的传递为动态的索取。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空气是人和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无处不在,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但在与幼儿平时的交流中,我发现幼儿对空气的了解知之甚少,于是我设计了本次科学活动。活动主要通过两个直观的、清晰的阶段性实验演示,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幼儿多种感官积极参与进行探索,从而了解空气的存在与神奇,感知空气的排水性与助燃性。身临其境地感知空气的特点,这些特性都是通过实际实验总结出来的,能够帮助幼儿更好的认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