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作品名称给幼儿自主的活动空间
参赛作者单位名称
观察目标让孩子们更好地学会观察,学会创造
观察对象伟伟 可可 阳阳年龄段/班中班
观察时间午餐后活动一幕
观察分析
“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对于四。五岁的幼儿来说更是如此。在我任教的中三班,每天午餐时,由于孩子们用餐的速度快慢不一,所以常常是一部分孩子吃完了,而另一部分孩子碗里的饭才缺了一个角,时差就在一前一后中产生了。这天中午,主菜是孩子们喜欢吃的鱼香肉丸,好多孩子都能很快的吃完,伟伟也是其中一个。用完餐照例是要拿毛巾擦脸的,他拿了一条放于最上面的毛巾很快的擦了擦,擦完后就把毛巾放进另一个箩筐里,然后搬了两张小凳连在一起,自己坐在前面一张上,玩起了“开车”,嘴里还“哔哔吧吧”地响着“喇叭”,不亦乐乎。这时,阳阳刚好擦完了脸,见伟伟玩得高兴,也跑过去要“上车”。可是,“司机”却用手挡住了后面的凳子,不要他坐。而另一边的可可也擦完了脸,跑了过来,从衣兜里掏出一张糖果的包装纸递给“司机”,就坐到了后面的凳子上,伟伟却没有挡她。阳阳看了会儿,走到自己的桌子前,从书包里拿了一根吸管过去也递给伟伟,这回“司机”居然下了“车”,又去搬了张凳子连在后面让阳阳坐下。
采取措施
还记得有本书上曾说:“游戏是孩子赖以学习的方式”。我想在上述案例中不难看出,游戏中阳阳就是个败而不馁的学习者。经过一次次的体验,最后终于明白游戏中人人都是平等的,只有遵守游戏规则才能畅通无阻。而可可则是已有经验的使用者,显然她将伟伟的行为理解为是在开出租车的游戏,然后又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于行动(特别是可可)。很快,她们的想法就被认可了。那么,伟伟在游戏中担任的又是什么角色呢?我想赋予他游戏启动者的名号并不过分。是他的奇思妙想带动了其他孩子的游戏,也正是他坚决的态度保证了游戏规则的执行。所以,我们不应该常以有色的眼光看待那些“皮蛋”,而应该试着从他们的角度细心去观察,这样就会发现许多如上的,在共同的够建中以交互的形式吸收更多经验而不断创造出的新的游戏。
在不经意中我捕捉到了这个短暂的一刻,也是绽现幼儿创造的一幕。反过来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我想我还是得继续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
获取成效以幼儿为主体,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的首要准则。在上述的案例中教师从头到尾都只是个旁观者,但幼儿的游戏热情并未因此而减退,反而更加的有规则性。那么,我们的教学中是否也应该给幼儿多点自由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少些教师的说教,让孩子乘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于创造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