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ok网

超30万+幼师在这下载课件

大班社会: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人公开课教案含课件PPT下载!

所属分类:大班社会教案 发布时间:2020-12-24 11:25:14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人》是一节新的名师优质课-亲社会行为,本站收集配套课件PPT等资源,详情请看下面。在我们身边,生活着这样一群特别的人,我们多一些微笑而不是嘲笑,用善意的态度对待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幸福。让我们把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人吧!

本课相关公开课视频PPT课件下载,请点击查看:https://www.youshiok.com/video/1032

【方案一】

大班亲社会行为——同情心“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教材分析,亲社会行为又称积极的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比如帮助、合作、分享、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诚实、爱护环境和物品等行为,反之则称为“反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主要有:

1、具有亲社会行为的儿童可以从对他人的帮助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2、亲社会行为可以成为儿童学习的范例,促进儿童对自己行为的调节;

3、亲社会行为可以帮助儿童形成积极的群体意识。

大班下学期,学校开展了“爱在春暖花开”的玩具义卖活动。孩子们从自己家中带来玩具,通过义卖的方式筹得善款去帮助董李凤美康建学校的孩子们。该活动旨在激发孩子们的同情心,能通过力所能及的行为去帮助、关爱身边的人。

虽然义卖活动中孩子们全情投入,也知道自己的一份爱心为的是那些特别的同龄人,但她们对这些特别人并不是很了解,也不是很在意。特别的人离她们的生活还是比较远,存在着陌生感。有些孩子还会出现害怕、拒绝、排斥等情况。

这一现象,引起了教师的思考。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中,有着“同情心”的内容。同情心,是一种与身俱来的能力,但是同情谁,如何同情,同情之后又能做什么?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借于大班的年龄特点与理解能力,同情心发展的水平。我们就“特别的人”作为同情对象,设计和开展一节集体教学活动《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人》。希望孩子们通过走近、了解社会上“特别的人”,萌发同情心,同时也要为那些努力奋斗的特别的人的特别之举,感到震惊,从而激发尊敬之情。最后,从自身出发,落到力所能及的帮助行为。

环节推进如下:

 第一,话题导入,体验特别——通过观察图片和情境体验的方式,帮助孩子

们走近“特别的人”,为情感激发做好准备。

 第二,特别的人有特别之处——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调动孩子们的已有经

验引发生生互动,结合问题情境“眼睛看不见还能看书吗?”、“不能说话就交不

到朋友了吗?”等引发他们的讨论,了解到“特别的人”也能很好地生活。从日

常生活过渡到梦想实现,通过播放达人秀中失去双臂的刘伟演奏钢琴曲的视频,

引发孩子表达感受,从而激发出孩子们内心同情、尊重的情感。

第三,关爱特别的人——遵从情感为先、行为跟进的原则,这一环节中组织

孩子们分组自主解读设施,从而了解社会上已经努力地为“特别的人”的生活提

供了方便。通过对比图片、调动已有经验的方式引导孩子们落实到力所能及的行

为。

【方案二】

大班亲社会行为——同情心“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身边“特别的人”,体验他们的不便与困难,萌发同情心。

2、愿意为“特别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活动准备:ppt、打印公共设施图片、每人一个眼罩、盲文书

活动过程:

一、话题导入,体验特别

1、(过渡语:今天我们来聊聊“特别”。)

 提问:什么是特别? 哪些人特别?为什么?

 小结:有的人特别聪明,有的人特别有本领,还有的做出了很多努力,对社

会是有贡献的,他们都很特别。

2、出示图片

 提问:她哪里特别?

 小结:她眼睛看不见,的确和我们不太一样,有点小特别哦。

3、眼罩体验

提问:你感觉怎么样?

 小结:在我们身边的确有一群特别的人,他们的特别有的是天生的,有的是

后天疾病导致的,他们可能耳朵听不见、说话不方便、行动有困难。

二、特别的人有特别之处

1、出示图片

 提问:眼睛看不见就不能阅读了吗?(盲文书)不能说话难道就交不到朋友

了吗?

 小结:这些特别的人虽然和我们不一样,但为了能更好地生活,他们付出了

比常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

2、出示视频

提问:每个人都有梦想,当一个失去双臂的人,他的梦想却是弹琴,会成功吗?

 看到了这个视频你是什么感觉?

 看了这个表演,你想对他说一句什么话?(从你们的话语中我已经能感觉到你们对他们的尊重。)

 小结:虽然他们很特别,但他们仍然有梦想,他们为此付出了更多的汗水,赢得了成功,这样的成功更值得我们尊重和敬佩。

三、关爱特别的人

1、分组讨论:是什么样的设施?是为了谁提供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2、幼儿分享

3、力所能及的行为(请不要占用、请不要挡住、多一些微笑、扶一把、掺一下)

4、总结:在我们身边,生活着这样一群特别的人,遇到他们,我们多一些微笑而不是嘲笑,用善意的态度对待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幸福。让我们把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人吧!

【方案三】

大班亲社会行为——同情心“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活动反思活动中,教师注重了对“特别”的人的解读,从头至尾都没有出现过“残疾人”这类的词语。为的是,让幼儿感受到对这类人群的尊重,尊重从语言开始。

幼儿的理解,也从生理上的不同入手,让幼儿感受到“特别”之处。从而引发了同情心。从第二个环节开始,同情心就不仅仅局限在“她们可怜,她们需要帮助上”,而是从“身残志坚,特别的本领”入手,让幼儿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当摸到盲文书的时候,幼儿会表现的不可思议。当看到刘伟用脚弹琴的时候,幼儿会发出“哇哦!”的惊叹声。这些都是对她们已有经验的挑战与突破。对特别人产生同情之后的敬佩。 体验环节中安排了“做一分钟戴眼罩的人”的活动。让幼儿感受黑暗,从而引发对盲人的理解。但是在活动当时,幼儿第一次戴上眼罩,新奇的感觉大于对黑暗的体验,他们的笑声与游戏打闹使得整个体验的环节显得松散而不严肃,在之后的分享环节中,也没有很深入的讨论。虽然,老师已经很努力的在让孩子回忆戴着眼罩时的感受,但是还未达到老师的预期效果。从这一环节上看,幼儿缺乏体验的经验,导致环节的效果不佳。建议,课前在班级就可以开展类似的活动,让幼儿有相关的经验,再进行此活动,体验会更深。

 由于幼儿对“特别的人”了解不多,因此,在语言表达上会有所不准确。例如:他们都是哑巴。老师会纠正说:他们说不出话来,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她们会用手动来动去。老师会说:这是手语,她们用手来交流的方式,就像是我们的语言。教师要在活动中,留意幼儿的语言,在规范的基础上,流露对特别的人的尊重。

 在最后环节,让幼儿解读社会设施中的关爱中,幼儿有了之前的经验,纷纷表达了对这些设施的理解。例如:无障碍通道,不仅是为做轮椅的人提供方便,也可以为看不见的盲人服务。所以,幼儿的表达之后,教师会提升:不占用,不阻挡等幼儿力所能及的行为。这样的要求,其实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提升。幼儿在体验,理解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些不起眼的举动对特别的人的真正关爱!

幼师ok网微信公众号

推荐课件下载

大班社会课件

  • 复制教案
  • 返回顶部
    用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