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当代杯"全国幼儿教师职业技能大赛--论文
参赛作品名称
关于幼儿争抢行为及其教育策略研究参赛作者 李云霞单位名称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幼儿园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领域中指出:教育孩子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等。为了能使幼儿的行为适应社会需要,我们作为幼儿教师,应积极利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来帮助他们学会“与人分享”,消退自我中心心态,促进孩子社会性发展。通过学习分享可以使幼儿懂得有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是一种快乐的事情,教育幼儿心中有他人,愿与人分享,为其一生品德素质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关键词争抢;分享;谦让;策略正文一、问题的提出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对象——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而今优越的社会条件,特殊的家庭位置,使孩子们存在着自私、孤僻、任性,独占心强、以自我为中心、不合群、合作意识差等问题。幼儿园里常常能目睹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给别的小朋友玩。有些孩子往往毫不客气地拆掉伙伴搭建的积木,按自己的意愿设想搭建,无视别人的存在、别人的劳动成果。大多数孩子缺乏爱心,不懂谦让、不懂得关心他人、不懂得尊敬师长,更不懂得回报他人的爱,蛮横、自私,合作与分享能力差。幼儿的这些行为都是自我中心的外在表现。由于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许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从而养成了他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出与别人分享的行为。“争抢行为”问题一直阻碍着幼儿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幼儿不善合作,还会为了一个玩具而争夺得面红耳赤,他们会赌气,会排斥他人,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严重得消极态度。对于孩子来说,抢玩具是正常的,孩子都是自私的,都希望自己得到更多,并且他没有成人的那种掩饰自己的心机,必然会直接表现出来。那么幼儿争抢玩具的行为主要有几种方式呢?归根到底就是自我需要的满足:攻击、告状、哭闹、破坏别人得游戏、耍赖。新奇的玩具作为诱因存在吸引幼儿想占有更多这样的玩具,让内心得渴望得到满足,从而达到生理与心理的平衡。此时,幼儿的情绪体验是快乐,因为年龄太小,他并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二、争抢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㈠主观原因⒈为表现自我为集体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性子较急、表现欲较强、能力出众的孩子在回答问题或承担操作任务时也会发生争抢,这存在中大班年龄段的孩子中更为常见,其目的是引起成人的注意。孩子的表现欲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提升,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当教师对孩子的行为作出肯定时,孩子便会得到鼓励,因此他们会通过“挣抢”的方式来获得表现的机会、攒取“荣誉”,教师应当正确看待和处理幼儿的表现欲,在激发其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其恰当的表达方式。⒉为模仿同伴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模仿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幼儿时期正处于成长阶段,具有好奇心强、可塑造性强、模仿性强等特点,例如“我也……”行为的发生正体现了其在语言上的模仿,而幼儿在行为动作上的模仿则表现得更多:当一名幼儿对某件东西产生兴趣时,即使那件物品并非自己所喜爱的,其他幼儿也会受同伴的影响而发生心理变化并将其视若珍宝,由此引发大范围的争抢(都想得到该物品),正确引导幼儿的模仿行为则有效避免不愉快的发生。㈡客观原因⒈为获得物品争抢为目的的争抢行为包含两种情况,其一是为满足个人喜好而发生,其二则是由于物品数量不足造成。小年龄断的幼儿在喜欢某类物品时往往不顾及周围人的感受而将其占为己有,导致争抢行为。其主要原因在于该年龄段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萌芽阶段,时常以自我为中心,且缺失同伴交往策略,无法意识到他人的观点,也不会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沟通协商,唯有以争抢的形式取得物品的所有权才能得到心理上的安慰。当幼儿人数过多、材料投放并不充足时,争抢行为也极易发生。无论在游戏、运动还是学习活动中,一旦教师提供的活动材料不能满足而产生的争抢。有时发生争抢并非孩子的主观意愿,而是为完成作品或游戏不得已为之。⒉为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也会发生争抢?这一现象更多地发生在初期的小组合作中。中大班的孩子刚开始体验以团队的形式来完成任务,当组内的成员意见相左时便会产生意识上的争抢。所谓“意识”上的争抢,是指每个孩子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并希望他人也能支持和相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并希望他人也能支持和相信自己,采用自己的办法,由此产生的矛盾若不能得到默契度,而且也不利于孩子在交往过程中培养谦虚得体的良好品质。⒊为帮助他人在中大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教师会邀请孩子共同帮忙完成一些任务,其目的在于提高幼儿劳动能力,培养幼儿责任意识。例如在运动中请幼儿搬运器材,生活活动中做值日生,帮助老师一起摆放桌椅、餐具等,幼儿总是很乐于参与这些活动,并为能够帮助他人而感到开心。有时当几名孩子都想搬运同一件物品时,争抢就会在不经意间发生,这并非孩子有意为之,只是选择的方法不恰当罢了。三、针对幼儿争抢行为的对策建议 ㈠从树立榜样着手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老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在分发物品时,老师要有意识地将这些物品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当自己有了快乐体验时,要以分享的形式讲给幼儿听;当看到幼儿正在玩玩具时,老师可有意识地走过去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发出类似的行为。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检查自身的言行,为幼儿作出良好的榜样。同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要在同伴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如当幼儿有某种物质分享行为时,老师要作出积极评价和鼓励,这样会激发其他幼儿去模仿和学习。㈡随机教育着手如今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在一次角色游戏中,我以客人的身份观察孩子们的活动,有的小朋友在用胶泥团汤圆当做美食,有的小朋友拿起剪刀做手工;突然,泊君对景琪说:“子愉抢我的书。”无论景琪怎么劝说,(景琪是我们班的大哥小朋友们都喜欢跟他玩也喜欢听他的话)子愉也不愿意把书还给泊君。这时,我走过来,领孩子们唱起了《好朋友》。唱完,我问子愉小朋友:“好朋友应该怎么样做?”却发现他的手中没有书了。原来,刚才唱歌时他已经把书还给了泊君。㈢通过外部激励来强化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孩子总喜欢老师的表扬。因此,不管是物质享受还是情感享受,当他一旦有了分享行为时,我们就应该及时用鼓励、赞许、奖励等外部激励的方法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幼儿就会愉快、自尊、满足,从而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逐步内化为幼儿自身的意识。所以,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离不开外部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