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获奖活动论文《关于幼儿争抢行为及其教育策略研究》

创设让幼儿谦让的环境,以训练幼儿的谦让行为,用激励的方法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让幼儿愉快、自尊、满足,从而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逐步内化为幼儿自身的意识。更多幼师资源,公开课,教案,比赛课件等,关注幼师OK网。

打开小程序下载课件

第十三届“当代杯"全国幼儿教师职业技能大赛--论文

参赛作品名称

关于幼儿争抢行为及其教育策略研究

参赛作者

  李云霞

单位名称

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幼儿园

摘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领域中指出:教育孩子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等。为了能使幼儿的行为适应社会需要,我们作为幼儿教师,应积极利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来帮助他们学会“与人分享”,消退自我中心心态,促进孩子社会性发展。通过学习分享可以使幼儿懂得有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是一种快乐的事情,教育幼儿心中有他人,愿与人分享,为其一生品德素质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争抢;分享;谦让;策略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对象——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而今优越的社会条件,特殊的家庭位置,使孩子们存在着自私、孤僻、任性,独占心强、以自我为中心、不合群、合作意识差等问题。幼儿园里常常能目睹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给别的小朋友玩。有些孩子往往毫不客气地拆掉伙伴搭建的积木,按自己的意愿设想搭建,无视别人的存在、别人的劳动成果。大多数孩子缺乏爱心,不懂谦让、不懂得关心他人、不懂得尊敬师长,更不懂得回报他人的爱,蛮横、自私,合作与分享能力差。幼儿的这些行为都是自我中心的外在表现。由于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许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从而养成了他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出与别人分享的行为。

“争抢行为”问题一直阻碍着幼儿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幼儿不善合作,还会为了一个玩具而争夺得面红耳赤,他们会赌气,会排斥他人,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严重得消极态度。对于孩子来说,抢玩具是正常的,孩子都是自私的,都希望自己得到更多,并且他没有成人的那种掩饰自己的心机,必然会直接表现出来。那么幼儿争抢玩具的行为主要有几种方式呢?归根到底就是自我需要的满足:攻击、告状、哭闹、破坏别人得游戏、耍赖。新奇的玩具作为诱因存在吸引幼儿想占有更多这样的玩具,让内心得渴望得到满足,从而达到生理与心理的平衡。此时,幼儿的情绪体验是快乐,因为年龄太小,他并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

二、争抢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㈠主观原因

⒈为表现自我

为集体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性子较急、表现欲较强、能力出众的孩子在回答问题或承担操作任务时也会发生争抢,这存在中大班年龄段的孩子中更为常见,其目的是引起成人的注意。孩子的表现欲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提升,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当教师对孩子的行为作出肯定时,孩子便会得到鼓励,因此他们会通过“挣抢”的方式来获得表现的机会、攒取“荣誉”,教师应当正确看待和处理幼儿的表现欲,在激发其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其恰当的表达方式。

⒉为模仿同伴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模仿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幼儿时期正处于成长阶段,具有好奇心强、可塑造性强、模仿性强等特点,例如“我也……”行为的发生正体现了其在语言上的模仿,而幼儿在行为动作上的模仿则表现得更多:当一名幼儿对某件东西产生兴趣时,即使那件物品并非自己所喜爱的,其他幼儿也会受同伴的影响而发生心理变化并将其视若珍宝,由此引发大范围的争抢(都想得到该物品),正确引导幼儿的模仿行为则有效避免不愉快的发生。

㈡客观原因

⒈为获得物品争抢

为目的的争抢行为包含两种情况,其一是为满足个人喜好而发生,其二则是由于物品数量不足造成。小年龄断的幼儿在喜欢某类物品时往往不顾及周围人的感受而将其占为己有,导致争抢行为。其主要原因在于该年龄段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萌芽阶段,时常以自我为中心,且缺失同伴交往策略,无法意识到他人的观点,也不会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沟通协商,唯有以争抢的形式取得物品的所有权才能得到心理上的安慰。

当幼儿人数过多、材料投放并不充足时,争抢行为也极易发生。无论在游戏、运动还是学习活动中,一旦教师提供的活动材料不能满足而产生的争抢。有时发生争抢并非孩子的主观意愿,而是为完成作品或游戏不得已为之。

⒉为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也会发生争抢?这一现象更多地发生在初期的小组合作中。中大班的孩子刚开始体验以团队的形式来完成任务,当组内的成员意见相左时便会产生意识上的争抢。所谓“意识”上的争抢,是指每个孩子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并希望他人也能支持和相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并希望他人也能支持和相信自己,采用自己的办法,由此产生的矛盾若不能得到默契度,而且也不利于孩子在交往过程中培养谦虚得体的良好品质。

⒊为帮助他人

在中大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教师会邀请孩子共同帮忙完成一些任务,其目的在于提高幼儿劳动能力,培养幼儿责任意识。例如在运动中请幼儿搬运器材,生活活动中做值日生,帮助老师一起摆放桌椅、餐具等,幼儿总是很乐于参与这些活动,并为能够帮助他人而感到开心。有时当几名孩子都想搬运同一件物品时,争抢就会在不经意间发生,这并非孩子有意为之,只是选择的方法不恰当罢了。

三、针对幼儿争抢行为的对策建议

    ㈠从树立榜样着手

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老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在分发物品时,老师要有意识地将这些物品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当自己有了快乐体验时,要以分享的形式讲给幼儿听;当看到幼儿正在玩玩具时,老师可有意识地走过去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发出类似的行为。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检查自身的言行,为幼儿作出良好的榜样。

同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要在同伴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如当幼儿有某种物质分享行为时,老师要作出积极评价和鼓励,这样会激发其他幼儿去模仿和学习。

㈡随机教育着手

如今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在一次角色游戏中,我以客人的身份观察孩子们的活动,有的小朋友在用胶泥团汤圆当做美食,有的小朋友拿起剪刀做手工;突然,泊君对景琪说:“子愉抢我的书。”无论景琪怎么劝说,(景琪是我们班的大哥小朋友们都喜欢跟他玩也喜欢听他的话)子愉也不愿意把书还给泊君。这时,我走过来,领孩子们唱起了《好朋友》。唱完,我问子愉小朋友:“好朋友应该怎么样做?”却发现他的手中没有书了。原来,刚才唱歌时他已经把书还给了泊君。

㈢通过外部激励来强化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

孩子总喜欢老师的表扬。因此,不管是物质享受还是情感享受,当他一旦有了分享行为时,我们就应该及时用鼓励、赞许、奖励等外部激励的方法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幼儿就会愉快、自尊、满足,从而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逐步内化为幼儿自身的意识。所以,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离不开外部激励。

    ㈣让孩子感受分享的快乐

一位哲人说:“分享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美妙的感觉,也是一个人必备的美德。它能让你收获快乐,收获友谊,收获事业的成功。”许多孩子都有这样的心理特征:不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却非常希望能够分享别人的东西。我们应该抓住孩子的这种心理特征,通过角色转化,让孩子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问题,使孩子体会到分享的意义,从而乐意与他人分享。

⒈营造与人分享的机会

教孩子学会分享,不要认为只是向孩子讲道理就可以,我们应该抓住生活中的小事情来教育孩子,这样就更有说服力,更容易使孩子理解。在家的时候我们可以给孩子制造与人分享的机会。家里有客人来了,我们可以把小孩心爱的玩具拿出来跟他人分享一起玩,而不是长时间的“霸占”某一玩具。等你的小孩到了别人家里玩人家也会学你的小孩作为榜样把自己最心爱的玩具拿出来大家一起玩,这样子久而久之就不会产生争抢的行为了。比如,给孩子买了他爱吃的东西,大人可以要求孩子分享给自己一点点,或是送一点给邻居小朋友;在公共汽车上,让孩子各别的小朋友让座位或者合坐一个座位等。在一段时间内坚持这样做,孩子在养成分享的习惯的同时,也能体会到给予的快乐。

⒉在角色游戏纠纷最多的环节中,教师有意创设让幼儿谦让的环境,以训练幼儿谦让行为。例如:分配角色。教师让参加同一游戏的幼儿相互协商分配角色,当幼儿的意愿与游戏角色相吻合,或者没有争议了,游戏就开始了。如果协商不了,教师可以酌情协调,必要的时候可以让幼儿们僵持一小会,体验一下互不相让而游戏不能进行的感受,教师可以启发幼儿制定轮换角色的规则,让每个人都有平等担任角色的机会、选择玩具。据观察,幼儿对玩具的需求永远都是不满足的,如何分配、使用玩具也是训练幼儿谦让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引导幼儿学会几种方法:

⑴轮流分享。是指在不同的时间内,大家将分享物轮换使用。刚开始实施此规则时,由于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差,会发生一些争执。这时,我们可教给幼儿学会先拿到玩具谁先玩,后来的人想玩可以说:“我也想玩这个玩具,你玩一会儿可以轮给我玩吗?”渐渐地,幼儿学会了协商,也了解到尊重别人及等待轮换的重要性。轮流分享制度的建立,可以帮助幼儿解决一些分享中出现的问题,使幼儿在玩具数量少的情况下也能顺利实现分享,同时为幼儿将来成为守秩序的公民打下了基础。

⑵共同分享。是指在相同的时间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融洽地进行分享(玩具、食物或其他),最终使彼此的情感都获得满足。如在搭积木时,大家应商量,分工使用;自己带来的玩具让大家一起玩,带来了好吃的东西应具有足够的数量,这样才能达到你快乐,我快乐,大家都快乐的目的。找刚实施此规则时,我们要先教给幼儿协商的技巧。如在与别人一起分享玩具前,要先同别人商量:“我也想玩这个玩具,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我参加这个游戏可以吗?”在分享过程中,老师要协调关系,引导幼儿去与他人使用,在分享后老师要强化幼儿共同分享的行为以及在共同分享基础上达到的合作行为,这样,共同分享的制度才能更好地建立起来。共同分享制度的建立,为幼儿今后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奠定了基础。

⑶动手制作。是指在不同的时间内,一各或者两个以上的个体自愿结合在一起,动手制作小玩具或者手工艺术品。孩子们很喜欢获得成就感的赞扬,所以在动手自制的时候很用心,如,在捏胶泥时不小心把成品捏碎了或者捏歪了,觉得不美观又再重新制作一次,脸上呈现的是一种享受的喜悦而不是生气。

㈤学会合作,善于团结

俗话说“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只有相互团结合作才有可能把事情办得又快又好。一个懂得合作的孩子会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集体操作,并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懂合作的孩子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无所是从的麻烦。因此,大人要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让孩子多参加一些需要合作的活动,鼓励孩子与人团结合作。

⒈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专家认为,让孩子多交一个朋友,就等于帮助他们多打开一扇窗口,使其视野开阔,心胸宽广。而不擅交际的孩子大多性格抑郁,因为时时可能遭受孤独的煎熬,享受不到友情的温暖。因此,我们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特别时同龄朋友。

⒉交给孩子一些与人交往的技能

孩子们年龄相仿,认知水平相近,交往起来特别投入,他们有种天然的亲和力,喜欢在一起玩游戏,但在游戏中常常出现不能合作、不懂谦让,甚至哭闹、打架的现象,这都是由于孩子年龄小,缺乏社会交往经验造成的。因此,我们交给孩子一些友好的交往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⒊让孩子懂得团结的重要性

如果孩子的自我意识较强,常常以“自我”为圆心,以“个人主义”为半径,就会画来画去都离不开“自己”的小圈子,心中没有他人。没有集体,缺乏顾全大局的意识。“团结才有力量”,这些话不是大道理,而是智慧的结晶。要让孩子明白这些道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单凭说教,效果不一定好,但如果把这些道理揉进游戏中,孩子在体会游戏快乐的同时,也能感悟到团结的重要性,这样就一举两得。

四、结论

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但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却不能因为常见普遍而做简单处理或者忽视,要有“千里之提,毁于蚁穴”的危机意识。这种现象小则会影响幼儿及教师的情绪,大则影响孩子今后的良好的道德意识的形成。因此要重视幼儿园阶段孩子的各种行为,从小事上去发现大问题,寻求有效的方法,以“大智慧”来培养祖国的花朵。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良的情感是良好习行为的肥沃土壤。”幼童时期是形成良好情感的重要时期,作为教师我们要做有心人,从孩子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只要我们在孩子心灵中埋下爱的种子,只要我们用自己的童心、爱心、智慧去培育我们身边最稚嫩的花朵,一定会收获丰硕的果实。

打开小程序下载课件

🏷标签:关于幼儿争抢行为及其教育策略研究 获奖活动论文

手机号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