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的孩子即将面临幼儿园毕业,宝贝很快就要升入小学了。作为家长的您,都准备好了怎样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顺利度过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生活?
一、问题1:幼小衔接,家长应持什么态度?
家长的态度既要积极,也要讲究策略。
1. 激发孩子上小学的热情。
千万不要用“上学就要受苦头”等话来吓孩子,而是要说一些欣赏与鼓励的话,如:“你真的长大了”“你越来越像小学生了”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上小学很光荣,很自豪。
2. 全面关注孩子的发展。
一般而言,孩子对学习是否有兴趣,生活是否有规律,在集体中是否合群,这几个方面情况往往影响其入学后的适应性。您需要时时关注孩子在这些方面的发展,让其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行为习惯等。
二、家长要重点关注哪些问题?
(1)孩子是否对入小学充满期待与向往?
(2)孩子是否能与周围同伴友好相处?
(3)孩子离开家人进入陌生环境后是否会沮丧?
(4)孩子是否能自然地与除家人以外的人交往?
(5)孩子对阅读是否感兴趣,是否能回答相关的问题?
(6)孩子是否能独立完成系鞋带、戴围巾、收拾玩具等事情?
(7)孩子是否会照顾自己,如:主动饮水、根据冷热自己穿脱衣服等?
(8)孩子是否会重复简单的口信?
(9)孩子是否能熟练地使用纸、颜料、剪刀、胶水、水彩笔等物品?
(10)孩子是否能够同时记住两个或三个任务,并执行这些任务?
(11)孩子是否能说出自己的家庭地址和家人的姓名、电话号码?
(12)孩子是否会承认自己不懂,而主动请求帮助?
家长要踏好准备节奏,“学习准备期”所要完成的任务是一个过程。按一般而言,可分为学前、学中和学后,应抓紧学前、关注学中、延伸学后。
三、家长如何指导孩子作息规律?
作息有规律也是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
1. 逐步帮助孩子确立时间观念。
在孩子做某件事(喝水、上厕所、做作业等)之前,要让他做好充分准备,明确需要完成的时间。一旦开始,就不允许以各种借口来拖延时间(如,来回走动)。另外,可为孩子准备一个定时的小闹钟,规定好时间限制,让孩子自我监督,自己控制时间。
2. 安排孩子相对稳定的作息时间。
家长最好能与孩子共同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贴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并要求孩子按照时间表去做相应的事。
3. 作息有序与灵活调整相结合。
孩子升入小学后,在作息时间上,会有许多意外的变化,为了增强孩子的适应性,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一两次打破常规时间的事情,如:晚上一起外出观看夜景、休息日一起看球赛等。如果过分刻板地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孩子的适应性反而会大大降低。
四、家长应培养孩子哪些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是入学准备的必要内容。入学前,孩子需要的生活自理能力包括:
(1)能有序地整理自己的物品和玩具。
(2)用好的东西及时归位,保持整洁。
(3)能正确处理好用餐、盥洗、排泄等事情。
(4)能帮助家人、自己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5)比较合理地计划并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活动内容。
五、家长如何与老师进行沟通?
1.通过多种方式与老师保持经常联系。
您除了可以利用家长会、教师家访时与教师作个别交流外,也可以利用便条、电话、短信、网络等形式及时地与教师互通信息,使双方更多了解孩子近阶段在家庭及学校中的一些表现,您也可以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学校的各项管理措施提出合理的建议。
2.向老师客观地反映孩子在家的表现。
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往往是最真实的,其在家中的学习、饮食、娱乐和休息等各种习惯,以及在向家人叙述学校发生的事件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您都可与教师作适当地沟通,以便教师更多了解您的孩子。
4. 倾听老师对孩子的评价,正确看待教师对孩子的批评。
六、家长如何处理师生关系?
作为家长,可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 倾听孩子的诉说。
孩子每天在校与老师、同学相处,发生的大事小情都希望在家中与您分享。这时,您要注意倾听孩子的诉说,因为这是了解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的最好途径,您与孩子一起分享好消息或有趣的事,让孩子觉得校园生活的快乐,从而加深与老师的亲近感。
2. 多与老师沟通。
学校和家庭在教育孩子的目标上是一致的,都希望孩子能茁壮成长,但是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学校和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容易产生分歧,使孩子难以适应。
这里,就要求您能够多与老师进行沟通,共同探讨教育的理念。如果对老师的做法有所不解,可以坦率地提出并探讨,从而达成共识。家长在这一问题的处理上不要心存顾虑,这样反而容易产生误会,适得其反。
3. 切忌与老师关系过分亲密。
有很多家长希望通过送礼、请客吃饭等方式增进与老师的感情,以获取老师对自己孩子的特别照顾。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样的做法实不足取。
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面临上学的“初期”,而且要关注孩子成长过程的“全期”,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业”,而且要关注孩子的“习惯”。
七、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养成的。作为家长,要为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创造条件。
1. 不要把孩子的短处与其他孩子的长处相比较。
2. 要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长处,大胆激励。
3. 最后,创造机会,例如在家中设计并进行孩子擅长的游戏活动,如与孩子进行一些亲子游戏,设置一些能够实现的小目标,让孩子在完成任务后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让他在心里感知自己是行的,积累自信心。
八、家长要培养孩子哪些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一般是指和学习有关的、由良好的心理素质支配下的行为和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学习规范开始。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您特别要关心他一些有利于学习和学校生活的习惯,如:
(1)倾听和提问的习惯。
(2)表达和发言的习惯。
(3)阅读和书写的习惯。
(4)记忆和思考的习惯。
(5)遵纪和守时的习惯。
(6)合作和分享的习惯。
九、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作业习惯?
在孩子刚入学时就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作业习惯,对孩子形成责任意识、任务意识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品质很重要。为此,您不但要关心孩子良好作业习惯的培养,还要尽可能做到培养得法。您不妨从这几个基本的方面入手:
1. 给孩子创设一个静心作业的环境。
2. 要注意让孩子定下心来做作业,养成专心做作业的习惯。
3. 要提醒孩子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帮助他逐步形成时间观念。
4. 要帮助孩子养成在一般情况下回家后先作业再玩耍的习惯。提醒孩子牢牢记住做作业是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任务完成了,再去做其他事情会更轻松,更开心。
家长们,一定要从生活、学习、身心等各方面主动配合孩子成长,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幼小衔接这个过渡期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