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ok网

超30万+幼师在这下载课件

幼儿园音乐领域指导:幼儿歌唱教学活动指导方法

所属分类:幼儿园资讯管理 发布时间:2025-03-16 16:25:01
本次幼儿歌唱教学活动指导方法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感官感知法;二、动作表演法;三、多媒体运用法;四、游戏法;五、儿歌、故事导入法;六、范唱感染、激发欲望;七、多种演唱形式。

一、感官感知法

通过运用图谱、教具、手势,帮助幼儿掌握歌曲结构和内容的一种教学形式。

1.利用图谱,配上手指动作,引导幼儿把视觉、动觉上的高低与听觉上的高低一致起来。从而形成正确的旋律感。例如《小星星》教师可以依据旋律画出高低不同的小星星,师生边指图边唱旋律,使幼儿感受音的高低,加强旋律感。

2.运用手势帮助幼儿掌握歌曲旋律,幼儿演唱歌曲时,配上柯尔文手势,帮助幼儿通过视觉及肢体感受加深对各音之间高低关系的理解。

二、动作表演法

身体动作的参与是幼儿学习音乐最自然的方式,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在歌曲演唱活动中配以简单形象的动作、姿态、表情,用此来表达歌词的内容和音乐形象。边唱边做动作不仅可以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对帮助幼儿记忆歌词、促进动作发展、增强节奏感、在感情的表达上都有一定的好处。

三、多媒体运用法

借助音响设备、电脑及其他视频资料等途径来展示歌曲的旋律及不同的演唱形式和音响效果,使幼儿更好的欣赏并演唱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歌曲的一种教学形式。

四、游戏法

游戏是幼儿在幼儿园的主要活动,也是幼儿最乐意接受的形式,同样在歌唱活动中也可以将游戏渗入其中。把歌曲的内容设计成一个表演游戏,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熟悉歌词、旋律、风格、形象等,这样的设计可以改变常规的学唱顺序,减轻幼儿的记忆负担,帮助幼儿更好的投入到活动中。

五、儿歌、故事导入法

在教学中把歌词变化为孩子们爱听的小故事、儿歌、情境,作为教授新歌的导入,或者以故事情节贯穿整堂课,用生动的语言向他们讲解歌词内容,使幼儿很容易理解歌曲的内容。

六、范唱感染、激发欲望:

每首歌都有各自所要表达的不同内容和情感,或高亢、或低沉、或欢快、或抒情,如何让幼儿感知这一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按照歌曲的情感要求、风格特点进行有感情的范唱。

七、多种演唱形式

巧妙穿插多种演唱形式,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同的演唱形式可以表达出歌曲不同的演唱效果。在进行歌唱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对歌曲的掌握程度、幼儿的实际水平进行不同形式的演唱活动,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对唱、接唱、轮唱、领唱等。

4. 各年龄段环节指导的要点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确定歌唱教学活动的时间:小班15—20分钟;中班20—25分钟;大班25—30分钟。

小班

² 选择歌曲

1)歌曲浅显易懂、形象生动、有趣、节奏鲜明、活泼欢快、朗朗上口。

2)要适于用动作表现。例如歌曲《小鸭和小鸡》,歌词简单、富有童趣,孩子容易理解和表现,在歌唱中会不由自主的模仿小鸭小鸡的动作表演。

3)节奏较简单;旋律较平稳;结构较短小工整,词曲关系较简单。

² 教学环节组织

1)进教室环节:选择模仿小动物动作、开火车汽车、听音乐自然进

教室、直接坐好自然进入活动。幼儿进教室环节的模仿动作可以和学唱歌曲联系在一起。例如:学唱歌曲《走路》,进教室可以选择《白胖鸭》;学唱歌曲《两只小鸟》可以选择《小鸟飞》做小碎步律动进教室。

2) 发音练习:选择模仿小动物叫声,吹喇叭等进行发音练习。发音

练习的节奏、内容可以和学唱歌曲有联系。例如《白胖鸭》歌曲有休止符,在进行发音练习时可加入有休止符的音乐。

1  3  ▏ 5— ▏1 5 0 ▏5 3 0 ▏3 1 0 ▏1— ▏

       呷呷      

3)学唱歌曲

 教师运用游戏、设定一定的情境、故事的形式帮助幼儿理解歌词。例如:小班歌曲《蚂蚁》,内容丰富,有内容,有情节,教师可将歌曲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并让幼儿帮助蚂蚁想办法,一块搬豆豆,幼儿很快熟悉、理解了歌曲内容及情绪情感变化,在演唱时很容易就将蚂蚁惊喜,着急、高兴的情绪表现了出来。

 根据小班幼儿自身的特点及歌曲特点,教师运用为歌曲创编动作、歌词、用不同的速度、方式演唱等方法组织活动。如在歌曲《大猫和小猫》中,孩子们在演唱中模仿小猫大猫的可爱形象,用动作,神情,区分大猫小猫,即充满了童趣又掌握歌曲。

3)活动结束部分:鼓励幼儿、运用游戏的语言结束活动。例如:学

唱歌曲《走路》结束后,教师进入角色:“小动物们都跟着妈妈一起出去做游戏吧,大家一起模仿小动物出教室。

² 小班活动以游戏情景开始的活动,教师要注意把这个游戏情景贯  

穿音乐活动的始终。

中班

² 选择歌曲

1)旋律优美,歌词还要容易记忆和理解,歌曲要贴近幼儿的生活,

幼儿学起来更易掌握。例如:《柳树姑娘》《萤火虫》等。

2)歌曲句式结构工整,易于幼儿创编和仿编,节奏应更加鲜明、丰富,引导幼儿感受和探索音乐中节拍的强弱与快慢,感受其中的韵律美。²

² 教学环节组织

1)进教室环节:选择基本舞步、模仿小动物动作、《圆舞曲》、《进行

曲》进教室。例如:《尝葡萄》做蹱趾小跑步动作,也可以根据歌曲做律动,学习歌曲《萤火虫》《小企鹅真漂亮》等模仿歌曲里的小动物进教室。

2)发音练习

 根据每次学唱歌曲的音域、节奏特点及发声位置选择适宜的发声练习曲。如《数蛤蟆》中的“扑通、扑通跳下水”,连着六个扑通,要求幼儿对十六分音符时值的掌握以及嘴唇的配合有一定的要求,所以选择发声练习时可以将这句话提出来,单独练习。

 选择发声练习曲时,可选择有连续音的,如:火车的鸣叫声、动物的叫声等,可练习幼儿的气息运用。

3)学唱歌曲

 运用动作表演法、图谱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幼儿掌握歌曲。例如:比如在歌曲《八只小鸭》中,将歌词按乐句变成了可视图谱,如:小鸭子的叫声“嘎”就用小鸭的可爱头像替代,“快快活活在玩耍”就用图画表示(图画中有八只小鸭在嬉戏)。通过图谱的视觉提示,非常具体直观地将内容呈现出来,演唱时,幼儿就很容易理解并记住了歌词。

4)活动结束部分:评价活动、(对歌曲内容、感受)运用游戏的语言结束活动。例如:根据学唱歌曲或舞曲做动作出教室。

大班

² 选择歌曲

1)故事情节丰富、易于表现和创造的作品。

2)乐曲差异明显的作品,感受不同的曲风和性质,例如:摇篮曲、进行曲、舞曲。

² 教学环节组织

1)进教室环节:选择基本舞步、民族舞蹈、模仿动作、《圆舞曲》、《进行曲》进教室。例如:《傣族舞蹈》、《圆舞曲》双人舞,也可以根据歌曲做律动,学习歌曲《玩具兵进行曲》可以听旅行舞的歌曲做各种动作(走路、爬山等动作)进教室。

2)发音练习

 运用歌曲中的某些片段作为发声练习曲,教师可以结合歌曲所表现的情感、节奏等因素引导幼儿进行重点句的发音练习。

 模仿动物的叫声,例如:布谷鸟的叫声,“咕”字声音要集中,休止准确;游戏的形式练习火车汽笛声,最后的延长音看谁延的最长;练习唇、舌灵活,吐字清楚。

3)学唱歌曲

 运用故事、情景、谜语等形式导入学习歌曲环节。

 教师范唱或听、看多媒体欣赏新歌。

 运用图谱、节奏念唱等方式学习歌曲。

 幼儿唱一到两遍后教师小声唱,幼儿大声唱;分组唱;创编动作等方法。

4)活动结束部分:评价活动(对歌曲内容、感受等)、自然结束、根据学唱歌曲或舞曲、进行曲、双人舞等出教室。

5. 教师分工:保教配合、合理分工

主班教师

1) 活动前与班级教师沟通,明确配合的内容。(活动指导、材料准备、播放音乐等)

2) 根据教学活动计划组织幼儿开展活动,活动中通过情景、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幼儿歌唱技能、兴趣等。

3) 活动中根据重点和难点对幼儿进行指导和观察,关注个体差异。

4) 活动中培养幼儿的音乐常规:进场常规、发音练习的常规、正确演唱的常规、(坐姿、歌唱时呼吸的运用、歌唱时发音的方法:自然声音唱歌、不喊唱)良好的倾听习惯。

5)指导保育教师工作,随时沟通需要保育教师关注的地方。

保育教师

1)了解歌唱教学活动的内容和要求,配合教师按要求摆好椅子。

2)观察幼儿活动情况,给予幼儿一定的帮助和指导,活动中的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根据活动帮助教师播放音乐、做示范等。

4)提示个别幼儿活动常规、入厕等。

² 6. 撰写教学反思

1)反思目标的制定:是否明确,具体,符合《纲要》精神,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特点;重点、难点是否突出,是否能面向全体幼儿,并关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

2)反思准备:首先教师应反思活动设计与组织是否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满足了幼儿的发展需要;其次,反思物质准备是否能有助于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创造。

3)反思内容:选择是否适宜幼儿兴趣和需要;是否生动、形象,有利于幼儿的歌唱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的提升。

4)反思活动的组织:是否做到动静结合,体现幼儿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有助于激发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表现与创造;活动氛围宽松,在面向全体的同时因材施教,能立足于幼儿的发展,及时、灵活、有效的指导等。

5)反思整体活动效果:幼儿能否积极参与在获得艺术体验的同时获得相应的审美经验和多种能力并形成良好的音乐习惯常规。

7. 幼儿歌唱教学活动的要求与指导策略

1)认真备课:备课是教师对教材的内容,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发展特点,制订教学方案。

2)落实目标:各环节设计的内容围绕目标开展,合理分配各环节的时间;教学的核心体现重点、难点。

3) 活动前准备充分:教师提高技能技巧,熟悉歌曲、熟练弹唱歌曲、教学过程内容做到烂熟于心。

4)教学程序要严谨:歌唱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是层层递进的,前面的环节是为了学习歌曲打基础,例如:律动进教室、发音练习都可以围绕新歌曲开展活动。

5) 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幼儿参与歌唱活动兴趣:选择适合幼儿情感需要和表现力的歌曲;关注幼儿学习的重复性,运用多种方法重复学唱;营造鼓励、赞美的气氛帮助幼儿树立歌唱的自信心;一日生活渗透,例如:进园、户外等。

6)家园共育:家长园地设立“歌曲大家唱”介绍近期学习的歌曲、指导幼儿歌唱的简易方法,便于家长配合指导;班级设立“我爱唱”活动,引导家长积极参与活动。

幼儿歌唱教学活动指导方案,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指导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幼儿学习歌曲,使歌唱教学活动游戏化、趣味化,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的音乐水平。

 

 

- 全文完 -

幼师ok网微信公众号

推荐课件下载

  • 复制教案
  • 返回顶部
    用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