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学习在先、准备在前
1. 认真学习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
的指导意见》内容,掌握其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主要举措等相关内容。理解如何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幼儿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重点内容参见:《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
2. 认真学习《纲要》《指南》了解大班幼儿发展水平与发展目标及幼小衔接的意义。
3. 了解本班幼儿上学期发展评价结果及分析原因。
4. 学习本学期幼儿发展目标。(另附,幼儿发展目标供教师参考)
5. 学习本学期幼儿发展评价目标。(另附,幼儿发展评价目标供教师参考)
6. 积极参加园内、园外相关幼小衔接的培训、参考理论书籍等,掌握幼小衔接的工作方法。例如:培养目标与内容、方法与策略,如何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以及如何指导家长共同培养幼儿,使幼儿平稳度过幼小衔接阶段,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
7. 做好家园共育,与大班幼儿家长密切配合:
1) 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大班幼儿家长的需求,并对调查问卷进行问题的收集与汇总,针对家长的实际困惑进行有效指导。(另附,“家长调查问卷”及“致家长一封信”供教师参考)
2) 召开大班家长会---帮助家长分析幼小衔接的核心问题,引导家长走出“超前教育”的误区。并做好充分的入学准备。
(另附,“大班专题家长会PPT”供教师参考)
3) 家长座谈会---邀请毕业幼儿的家长来园和大班家长进行座谈、交流,围绕“升入小学需要重点培养幼儿哪些方面?”“家长需要怎样的心理准备?”等展开讨论。通过已毕业孩子家长的示范引领、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帮助家长答疑解惑,从而重视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培养。
4) 组织家长参观小学---走进小学,近距离了解小学生活,参观小学的升旗仪式、早操活动、课间活动、上课活动,并访谈小学生等,激发幼儿上小学的愿望。
5) 举行毕业典礼---组织幼儿及家长召开大班幼儿毕业典礼,通过回顾幼儿园生活、唱毕业歌、朗诵毕业诗等活动,向幼儿园、教师及家长表达感谢之情,留下幼儿园的美好回忆,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二、制定幼小衔接学期计划
1. 大班教师根据幼儿发展评估、发展目标等,通过观察了解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关键经验,制定幼小衔接学期计划,将计划落实到月、周、日工作计划中。
2. 计划是动态可变的,教师要随着班级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调整。
3. 每月或两个月定制一次主题活动计划,体现幼小衔接。
1) 第一学期开展《长大的我》《我的成长轨迹》等主题活动,认识自我与他人的优缺点,我学会了什么、到了大班我要提升什么能力等。
2) 第二学期开展《我眼中的小学》《约会小学》《约见小学生》等主题活动,培养幼儿对小学的向往,同时在日常生活与领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独立自主性、学习习惯与兴趣等。
3) 主题从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和自我服务能力及学习习惯出发,以及给予幼儿在心理上、能力上、经验上的多方面准备,为幼儿能平稳过渡到小学创造良好的氛围与条件,促进这一阶段幼儿的整体和谐发展。
三、创设班级环境与材料投放
1. 与幼小衔接、主题结合创设环境,区域材料投放体现幼儿探究、自主的学习方法,例如:美工区提供折纸、剪纸的步骤图;提供废旧材料与工具指导书,引导幼儿自主学习掌握技能。
2. 班级环境创设体现幼儿的参与,例如:主题与主题墙饰,班级区域标识、墙饰等。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并在搜集资料、制作材料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四、建立班级公约(常规)
1. 学期初与幼儿一起制定班级常规,包括区域的常规、一日生活的常规等。例如:美工区使用材料、安全意识提示图;图书区查阅资料的方法,看书的要求,修补图书的方法等。
2. 和幼儿一起制作公约标识,从而引发幼儿对公约的认可,同时提高幼儿动手能力与参与积极性。
n 建议:
² 参考学习钱志亮编著的《入学早知道》
² 晨曦早教《幼小衔接标准课程教师用书》
五、 结合北师大教授钱志亮提出的八大能力
有机渗透到幼儿日常活动各环节
1. 八大能力的内容
² 视知觉能力、听知觉能力、运动协调能力、知觉转换能力、数学准备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学习品质。
2. 结合八大能力在学期初与学期末对幼儿进行发展评估
² 在区域投放方面:通过走迷宫、连线游戏的材料,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空间知觉的能力;
² 通过找影子、找不同等,发展幼儿的视知觉能力即观察能力。
² 通过户外游戏、精细的动手活动、区域搭建活动、领域教学等,对幼儿的学习能力与品质、运动协调能力进行评估。
比如:合作、不怕困难、解决问题等。
3. 将八大能力渗透到一日活动中
²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培养幼儿的坚持性,每天坚持按时上幼儿园;坚持饭前、便后洗手;餐后坚持擦嘴、漱口等。
² 通过游戏活动、教学活动等,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身体协调性、勇敢、探究、操作等能力。
六、幼小科学衔接,教师注意事项
1. 侧重于知识教育:
² 幼小衔接应注重培养幼儿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动手能力、注意力、自我保护等各种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等。
2. 拔苗助长忽视幼儿年龄特点:
² 往往有的教师错误的认为在体、智、德、美四育中,重视“智”的衔接,忽视体、德、美的衔接,特别是忽视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 。
² 幼儿刚入学时,如果已经掌握了拼音、加减法等知识,确实感到轻松,然而幼儿认为自己已经会了,就不认真听课了,从而养成不专心的不良习惯。
3. 大班教育的“小学化”:
² 教师要注意不能提前使用小学的教材,按照小学的模式排出课程表等。在幼小衔接过程中不要给幼儿恶补知识,而要让幼儿掌握学习的能力。
4. 幼儿教师的专业特点:
² 幼儿园教师没有经过小学教育的专门训练,对小学教学要求不了解,所教知识和技能不规范,使幼儿养成不正确的习惯,如书写汉字的笔顺错误、拼读错误等,使幼儿刚入学就面临首先纠正错误的问题,阻碍了幼儿应有的发展。
5. 教师要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
² 幼儿的学习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阶段该学什么,怎么学习都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发展目标。
6. 注重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
² 幼儿末期和学龄初期的幼儿,随着知识的不断渗透和经验的不断积累,知识的获得相对于学习知识的兴趣要容易得多,学习知识的兴趣能引导幼儿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可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幼儿对学习产生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幼儿的自我学习能力。
7. 注重各领域活动的渗透:
² 教师在各种活动中,注意领域之间的合理渗透。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和推理等能力,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8. 家园配合,培养幼儿自主独立性:
² 教师要引导家长理解“成人放手,幼儿动手”的教育原则。在家里,家长要多提供幼儿自己事情自己做的机会,如收拾玩具、整理床铺、整理书包等。同时,家长还应当注意培养幼儿自己做决定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