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音乐韵律教学活动材料的选择
1.音乐的选择
1)选择旋律优美、节奏感强的音乐。
² 旋律优美的音乐能自然地激发幼儿的参与和表现欲望,引发幼儿积极地用模仿动作、舞蹈动作和游戏动作来表现音乐的旋律和情绪情感。
² 选择不同节奏、不同性质和风格的音乐,能丰富幼儿对音乐节奏的感受和体验,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和动作之间的关系,使幼儿根据音乐的不同节奏来变换动作,提高对动作的反应能力。
2)选择结构工整、音乐形象鲜明,便于用动作表现的音乐。
² 幼儿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和音乐经验有限,为幼儿选择的韵律活动音乐应注意音乐形象生动、鲜明和有趣,应有助于幼儿用动作、游戏加以表现。
² 模仿鸟飞的动作:音乐流畅且优美;模仿小兔跳的动作:音乐活泼而轻快;模仿大象走路的动作:音乐沉重而缓慢。
² 音乐结构工整,能够使模仿动作、舞蹈动作、游戏情节或玩法的不同发展过程与音乐的曲式结构相适应。例如:表演游戏的音乐,各段之间对比突出、形象鲜明,便于幼儿区分、辨别,并用动作加以表现。
2.动作的选择
1)体现兴趣性
² 韵律活动的动作或音乐游戏的选择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² 3—4岁幼儿最感兴趣的是模仿动作,动作表现的是熟悉的事物,例如:小兔跳、开汽车等。
² 在音乐游戏中,幼儿对竞赛、追逐一类的游戏动作感兴趣,在选择游戏时,教师要考虑到动静交替。
2)考虑幼儿的动作发展水平
² 幼儿动作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一是从大的整体动作到小的精细动作;二是从不移动动作到移动动作;三是从单纯动作到复杂动作。
² 韵律活动动作的选择应体现循序渐进,尽量从单纯的、不移动的、大肌肉的分解动作入手,逐渐进入移动的复合动作及小肌肉精细动作的学习。
² 小班幼儿宜以不移动的、单纯的、上肢或下肢动作开始,逐渐进入上、下肢联合的移动动作;音乐游戏的动作宜选简单、变化少且多重复的。
² 中大班幼儿可以较多地选择移动动作、复合动作;音乐游戏中的动作相应的复杂,同时他们控制动作的能力增强了,在韵律动作和音乐游戏中培养用动作反映不同乐段的速度和力度的变化。
3)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² 选择动作或游戏规则应考虑幼儿音乐能力及非音乐能力的实际水平和年龄特点。例如:中大班《抢椅子》游戏,游戏的规则是随着音乐自由模仿动作,听特效音坐好,没有椅子的被淘汰;小班幼儿可以玩《猫和老鼠》的游戏,幼儿模仿老鼠动作,听到猫叫赶紧坐回位子,小椅子的数量与幼儿人数一致。
² 选择和设计韵律动作时要考虑幼儿实际能力和年龄差异:中大班幼儿韵律活动中,可以适当安排结伴动作、同伴间相互配合的动作要求;小班幼儿以单独的动作为主。
3.道具的选择
1)有助于动作表现:所选道具应能有助于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帮助幼儿展开一定的想象和联想,丰富幼儿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促进幼儿对动作和音乐的表现。
2)形象美观,操作简单:道具美观、牢固、实用;道具不
宜过大、过重,使用规则简单,利于幼儿携拿操作。
4.制定音乐韵律教学活动教案(附小中大班教案范例三篇)
1)确定活动名称:明确活动的内容,即要学什么?例如:舞
蹈活动《尝葡萄》;律动活动《两只小象》 ;音乐游戏《猜拳游戏舞》
2)确定活动目标:韵律活动的目标设计需要考虑幼儿动作的发展和动作的合乐性,同时也要兼顾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即兼顾学习品质、个性、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需要。
² 目标表述角度要统一,从教师或幼儿角度出发都可。从幼儿的发展角度出发,尝试……了解……学习……;从教师培养的角度出发,培养……激发……引导……。
例如:小班舞蹈活动《两只小鸟》的目标设计,
① 尝试运用动作和语言大胆表现小鸟的不同动态;
② 学习小碎步,能够按歌词内容进行动作表现,激发幼儿模仿小鸟动作的兴趣。
² 目标制定要具体明确、可操作,是本次活动能完成的,是通过何种具体活动来对幼儿的何种能力进行培养。
例如:中班音乐游戏活动《糖果仙子舞曲》的目标,
① 欣赏《糖果仙子舞曲》,感受音乐作品的童趣;
② 学会区分乐曲的乐段,鼓励幼儿大胆表演。
² 目标从认知、情感态度、技能三个维度来制订,根据具体活动内容互相渗透与合并,不是三个目标一一罗列。
例如:能够聆听不同性质的乐段,并根据音乐的变化做游戏,感受与大家一起游戏的快乐。一个目标体现了认知、技能和情感三个维度。
5.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² 适宜的音乐(必要时可以对音乐进行适当的节选或改编,从而使其能够符合幼儿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音响。
² 视频:反应本次律动、舞蹈基本动作或舞步的视频;本次舞蹈、律动、音乐游戏的视频,帮助幼儿直观感受。
² 图片、图谱:根据音乐的段落、曲式制作图谱;舞蹈队形图谱;音乐游戏位置图等。
2)环境与道具的准备:
² 根据音乐游戏内容创设轻松、愉快的音乐环境,例如:小班音乐游戏《圣诞老爷爷的铃铛不见了》,可以借助圣诞节布置的圣诞小屋、圣诞树等烘托气氛。幼儿在活动中感受音乐的欢快、共同游戏的快乐。
² 共同创设环境和道具。例如:音乐游戏《海底世界》,引导幼儿参与创设海浪、水草等环境,同时参与制作贝壳、章鱼等动物的装扮道具,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参与性。
3)教师经验准备
² 教师自身音乐素质的准备:对音乐的赏析能力,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判断作品的适宜性。分析作品要表达的情绪与情感,了解音乐作品特点,如作品的旋律、节奏、曲式、力度等。
² 教师自身舞蹈素质的准备:掌握各年龄段幼儿基本的舞步与动作,了解不同民族的舞蹈风格,能根据音乐或歌曲进行创编等。
² 对幼儿经验的分析:为达到活动的目标,教师注意对幼儿原有知识经验和肢体动作经验的把握,寻求目标与幼儿发展需求间的结合点,明确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的把握。
4)幼儿经验准备
² 幼儿在律动、游戏、歌舞表演时,离不开生活实践和认知能力,在活动前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例如:模仿小动物、擦桌子等。
² 通过观看图片、视频;请家长带幼儿去歌舞剧院欣赏等方法丰富幼儿音乐韵律活动经验。
² 与五大领域、日常活动结合丰富幼儿的经验。例如:大班学习新疆舞蹈《尝葡萄》,教师可以先让幼儿了解新疆的音乐,通过视频观看新疆舞蹈的特点,了解摘葡萄的动作等。
6. 活动过程:导入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
1)活动的导入部分:幼儿韵律活动的导入一般是幼儿第一
次接触某一韵律活动的教学环节,是韵律活动教学系列活动中的第一层次的活动。
² 观察导入:让幼儿观察具体事物的外部形象或运动状态后,立即用自己的动作创造性地进行表演。
例如:小班韵律活动《许多小鱼游来了》
① 教师组织幼儿观察小鱼游;
② 教师播放音乐,鼓励幼儿自由地跟随音乐表现鱼游的样子;
③ 教师邀请个别幼儿轮流表演,引导幼儿相互观察、相互学习;
④ 教师带领幼儿重点练习踮着前脚掌做小碎步,并用手臂自由地做出模仿鱼游的动作。
² 回忆导入:让幼儿在回忆有关具体事物的外部形象或运动状态后,再用自己的动作创造性地进行表现。
例如:大班韵律活动《小小的船》。
① 教师请全体幼儿四散在场地中,创造性地做出帆船的姿态;
② 幼儿随音乐按节奏自由走动并模仿帆船航行的动作。
² 基本动作或练习导入:先复习某一熟悉的动作,再自然地
学习与原来动作有联系的新动作;或直接观察视频或教师示范新动作并加以模仿。
① 从复习开始的活动,例如:大班舞蹈《多快乐、多幸福》,
复习原有掌握的进退步,教师示范退踏步,请幼儿观察两
者的异同,然后进行练习。
③ 从动作模仿开始的活动:镜子游戏或请你像我这样做等,练习我做你学,通过活动帮助幼儿掌握动作。
² 舞谱导入:利用舞谱帮助幼儿学习舞蹈的方法。
² 动作创编导入:幼儿即兴创编动作并独立地或在教师的帮助下将所编的动作组织到音乐中去。例如:中班韵律活动《我最喜欢》先让幼儿聆听音乐节奏,然后小组或个人创编动作,最后教师将幼儿创编的动作用绘画形式归纳,幼儿边看图边根据节奏进行韵律活动。
² 游戏导入:用游戏的方法来学习动作或队形,例如:大班集体舞《问候舞》
① 全体幼儿散点站立,听教师哼唱乐曲尾音部分,并同幼儿握手问候,教师唱“5”时幼儿找一个好朋友握手,唱“3”时立即与朋友停止握手,通过游戏使幼儿体验快速反应带来的乐趣。
² 儿歌导入:教师先带领幼儿朗诵儿歌,随后幼儿根据儿歌的内容探索动作,再逐渐过渡到边念儿歌边做相应的动作。
² 故事导入:教师讲述故事,随后幼儿根据故事情节进行创造性地动作表演。例如:中班韵律活动《毛毛虫变蝴蝶》,教师先讲述一只毛毛虫长得很丑,大家都不喜欢他,他伤心地走了,爬到大树上……然后幼儿根据情景创编动作
² 音乐欣赏导入:先欣赏音乐,理解歌词或音乐结构,学习动作与音乐匹配。例如:小班歌表演《小茶壶》,通过欣赏理解歌词,然后按歌词做模仿动作。
2)基本部分
探索与学习环节,和幼儿一起通过欣赏、肢体表现、游戏等完成活动的主要目标。
² 音乐游戏的指导:
① 在活动中教师以声情并茂的语言和夸张的动作、借助多媒体课件、玩具、头饰等辅助材料带领幼儿一起游戏。例如:小班音乐游戏《小蜂窝》,教师扮演蜂窝,幼儿扮演小蜜蜂,根据音乐提示做游戏活动。游戏还可以延伸,玩《蜜蜂找花》,小蜜蜂带上数字编号的头饰,唱完歌后飞着找和自己数量相等的花朵。
② 同伴间的相互模仿和相互学习的作用:教师利用幼儿有交往、模仿需求的特点,引导幼儿观察,根据感受做出相应的动作;通过小组练习、相互观摩、评价等,提高幼儿游戏活动积极性。
③ 运用道具增添活动的趣味性。
² 律动活动的指导:
① 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即兴做动作等方法引导幼儿掌握动作,例 如:高兴拍手、着急跺脚;根据幼儿年龄和教材特点,按阶段设计、循序渐进、结合幼儿生活,例如:小班《梳洗》《抱娃娃》等。
② 运用儿歌、故事、教师自身的表演、道具等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² 舞蹈活动的指导
① 教师要重视示范:通过教师的形体、语言、表情及情绪
帮助幼儿 理解舞蹈所要表达的内容。
② 张弛有度,注重随机教育:一味模仿会使幼儿失去兴趣与创造性,教师要做一个观察者,鼓励幼儿根据感受自主表现与创作。
3)结束部分:
² 评价、幼儿展示。
² 教师运用游戏语言引导幼儿听音乐做律动、拍手、自然地出教室。(最好是本次活动的音乐)
4)活动延伸
² 延伸到区域活动:将音乐、道具等投放到区域,引导幼儿继续感受、表演或再进行创编。
² 将音乐游戏、舞蹈、律动延伸到户外活动、过渡环节。
² 根据音乐的性质可以作为音乐课进场音乐,例如:《邀请舞》《采茶舞曲》等。
² 家园共育:将音乐、视频与家长分享,可以在家里进行亲子游戏或亲子表演等。
二、教学活动过程的要求:
1.围绕重点和难点开展活动:重点和难点前置,幼儿注意力最佳时期内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就是在基本部分的初期,幼儿的注意力最集中。
2.在活动过程中整体结构拆分的原则:
1)第一次欣赏音乐要从头到尾,以提供整体的音乐形象,教师切记中途切断音乐。
2)幼儿欣赏后可以先整体模仿、创造等,学习新内容过程中,可以对重点和难点进行反复练习,例如:新的舞步与基本动作;音乐游戏中难以掌握的方法等。
3.韵律教学活动组织常规
1)活动开始和结束的常规
² 听音乐起立和坐下。
² 听音乐的信号开始活动和结束活动。
² 计算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活动后自己找空位子就坐。
² 活动结束时自己收拾道具和整理现场。
2)活动进行的常规
² 在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² 在没有队形的要求的情况下,能够找相对空的地方活动。
² 在自由移动的情况下,不与他人或场内的障碍物(道具、桌椅等)相撞。
² 在自由结伴的活动中,迅速、安静地在规定时间内寻找、选择和交换舞伴,分组和分配角色。
² 在自由结伴的活动中,热情而有节制地与舞伴交流、合作。
² 在自由律动过程中,尊重他人的学习速度和表达意愿;在集体舞过程中,安静倾听和独立思考教师的讲解。
三、教学活动时间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确定教学活动的时间
1.小班15—20分钟。
2.中班20—25分钟。
3.大班25—30分钟。
-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