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社会领域指导
幼儿社会领域教学活动实施策略
一、班级教师的有效合作
1.主班教师
1)共同制定计划
² 与班级其他教师根据社会领域的发展目标、本班幼儿的能力与发展水平制定可行的计划。,包括: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主题计划。
² 根据计划制定活动教案,根据活动目标、内容找出本次活动的重、难点部分的指导方法。
2)活动准备
² 积极创设良好环境,根据活动内容,及时地自制玩教具,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操作材料。
² 将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熟记于心,例如:运用哪种教学方法,故事内容、活动中的提问等。
3)活动实施
² 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教学活动环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² 教师要灵活地处理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偶发事件,以及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偏差时,教师要运用适宜的方法引导幼儿。
² 活动中关注幼儿的注意力、活动兴趣,能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² 培养幼儿各个环节的常规,养成良好的习惯。
² 注意评价的方式:教学中、教学结束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价,以增强幼儿的活动兴趣,更好的认识自我。
4)活动后及时总结、反思、记录
² 与班级教师及时总结活动的情况。
² 及时撰写教学活动反思、观察记录。
2.保育教师
1)保育教师及时了解活动内容,做好活动前的准备。
² 摆好桌椅:根据活动内容及教师要求摆放桌椅,要考虑到个别听力差、视力差和不爱讲话幼儿的座位,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² 调节光线:若活动室内照明度不够,需开灯照明;光线太强时,背光或拉上窗帘。
2)协助教师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工作
² 保育教师要协助教师稳定幼儿的情绪,维持教学活动的秩序,以保障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² 在教学过程中,保育教师根据需要帮助教师出示、操作、演示教学用品和用具,必要时还要承担一定的角色任务,这些都应在准备阶段与教师取得一致,有的还需要事先练习,以保证获得预期效果。
3)注意问题
² 在教学活动进行时,保育教师不要打扫卫生,不要随意走动,一般不要讲话,以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活动的进行。
² 教育活动中随意打断教师的活动,不随意进出活动室,保持安静。需要时协助教师组织好教育活动,及时处理活动中发生的特殊情况,以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² 保育教师要善于运用恰当的方式维持活动秩序:要注意指导方式,以免因对他们限制过多,而挫伤他们活动的积极性。
二、教育教学活动反思
1.教师完成教学活动后,对整个活动设计与实施进行回顾与总结,在反思过程中教师要有侧重点,不要面面俱到。
2.反思自己的成功做法
² 每个活动都有不同的成功之处,例如充满吸引力的课堂导入、有趣的对话、恰如其分的多媒体应用等。
² 教师以自己创造性的教学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把握教材内容,并以恰当的方法和表现力设计教学环节,将教学过程中自己感受深刻、达到预期效果和引起幼儿共鸣的做法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学经验。
3.反思失败、失误之处
² 任何人的教学总会有不足之处,即便教师再熟悉教材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也会在课堂上出现很多课前估计不到的情况,例如:表达不清、处理欠当、演示失败等。
² 教师及时把活动中出现的不足或一时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记录在教学反思中,然后认真分析、思考,为以后的教学研究积累资料。
4.反思课堂灵感
² 课前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方法,而在课堂实施教学中,随着教学的展开避免不了偶发事件的发生,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机智,是教师在偶发情况下所产生的教育行为的反思。
5.反思对新理论新经验的理解
实效性与实用性如何、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如何,有利于幼儿哪些方面的发展,不利于幼儿哪些水平的培养等,写下这些反思,有助于对新理论、新思想的消化、吸收、应用,使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策略持续更新,促使自身的专业水平持续提升。
6.反思幼儿方面的问题:幼儿的活动态度、对活动的重点难点是否已经掌握和理解、活动是否贴近幼儿实际经验等。
7.反思将来:根据活动中的种种表现,改变教育策略,修改教育内容等。
7.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幼儿在关爱、温暖、尊重、信任
中获得安全感,在体验被关爱、被尊重的同时,产生自我
价值感,进而形成自尊自信,并学习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他人。
8.同伴交往对幼儿的社会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提
供充分的时间让幼儿一起游戏,让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分工合作;在互动中体验交往的乐趣,学习交往的技能,理解交往的基本规则,形成对人对己的正确态度。
9.克服自我中心思维,学会“设身处地”地了解他人的感受:教师恰当地利用交谈、讨论、同伴冲突等机会,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提醒幼儿注意、了解别人的渴望、情绪和意见。
10. 幼儿对社会规则的遵从有一个从他律向自律发展的过
程,培养幼儿自律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教师要注重家园配合,共同指导。
三、幼儿社会领域教学活动注意问题
1.注意活动中的体验,避免说教:“体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情感态度类的学习,不是简单地“讲道理教出来的”,不是可以脱离其他内容而单独存在的东西,它是伴随着活动过程而产生的体验。
2.理解社会学习的渗透性、综合性,避免单一的“社会课”:教师不要把社会领域的学习当作是一种“社会常识”的获得,要从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性和个性品质出发,将活动渗透到各种学习活动中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
3.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目标,避免突出一个方面而忽略另外一个方面。例如:当教育幼儿学会谦让时,同时让他们学会“维护自己的权利”;当涉及到“竞争”问题,还要想到:“合作”带给幼儿的共同成长。
4.杜绝虚假,提倡真诚的教育
1)分苹果的事例
① 妈妈拿来有大有小的苹果,问孩子要哪个,弟弟说要大的,妈妈责备孩子不能总想自己,要谦让。哥哥说要小的,得到妈妈表扬并把大的苹果给了他。其实每个孩子都想要大的,哥哥得到了想要的,但学会了投机取巧和说谎。
② 妈妈拿来有大有小的苹果,说这个最大的苹果谁都想要,她给孩子们平分了劳动任务,谁做的最好谁就有权利得到大苹果,孩子通过努力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幼儿社会领域教学活动的实施,教师应理解社会领域教育活动的特点、目标、内容以及学习方式,掌握社会领域教育活动的设计要求,运用科学的指导方法,帮助幼儿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