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1.从动物的身体特征了解动物妈妈对动物宝宝表达爱的方式,学说短句“xx 妈妈爱宝宝 ,……” 2.从动物的拥抱爱抚中,感受妈妈的爱和拥抱的温馨。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感受动物妈妈对动物宝宝表达爱的不同方式。
活动难点:理解周围人们对我们的爱。
活动准备
1、前期经验:对动物母子关系感兴趣并有简单的了解。
2、物质准备:绘本《妈妈抱抱我》PPT 课件、鸡妈妈玩具、小狗手偶、大象玩偶、动物园场景、妈妈的爱 PPT、郊游音乐。
活动过程
一、动物园里找朋友
教育意图:情境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观察指导要点:能否有乐于参加活动兴趣。
导语(听音乐做动作找到座位):今天我们来到了动物园,让我们找一找有哪些小动物呀?
小结:动物园里住着一些动物妈妈和动物宝宝,让我们来看看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些什么。
二、动物妈妈的爱
教育意图:从动物的特征理解、感受动物妈妈的爱
观察指导要点:能否表达清楚三只不同动物的身体特征 能否说说短句“xx 妈妈爱宝宝,……”
能否能体验三种不同动物的表达爱的方式
1.感受鸡妈妈的爱
(1)瞧,谁来了?(鸡妈妈和鸡宝宝)
(2)重点提问:鸡妈妈很爱很爱它的宝宝,猜一猜鸡妈妈是怎么爱鸡宝宝的呢?(鸡 妈妈的爱是……)
(3)我们一起来看看鸡妈妈是怎样爱它的宝宝的吧 小结:鸡妈妈爱宝宝,张开翅膀抱一抱。
幼儿体验:老师来做鸡妈妈,你们做鸡宝宝,让我来抱抱你们。(要求边说边做,学说: 鸡妈妈爱宝宝,张开翅膀抱一抱)
2.感受狗妈妈的爱
(1)听!谁来了?(播放狗的叫声)
(2)原来是狗妈妈和它的宝宝。
重点提问:狗妈妈很爱很爱它的狗宝宝,猜一猜狗妈妈是怎么爱狗宝宝的呢?(狗妈妈的爱是……)
(3)我们一起来看看狗妈妈是怎样爱它的宝宝的吧。 小结:狗妈妈爱宝宝,伸出舌头舔一舔。
幼儿体验:一个小朋友带着狗妈妈手偶,去舔舔他的狗宝宝 (边做边说:狗妈妈爱宝宝,伸出舌头舔一舔)
3.感受大象妈妈的爱
(1)咦!它是谁?(露出鼻子)
(2)原来是象妈妈和它的宝宝。
重点提问:象妈妈是怎么爱他的宝宝的?(象妈妈的爱是……) 小结:象妈妈爱宝宝,伸长鼻子摸一摸。
幼儿体验:现在两个小朋友一起,学学象妈妈和象宝宝。 4.完整故事讲述
(1)老师把今天我们看到的事儿编成了一个好听的故事《妈妈抱抱我》 小结:好温暖的故事,故事里有许多许多的爱。
三、我们身边的爱
教育意图:经验调动,感受并说说家人的爱
观察指导要点:能否结合自己生活经验用语言表述妈妈的爱
1、动物妈妈有不同方式爱它的宝宝。那你们的妈妈呢?你们的妈妈是怎样爱你的?(我 妈妈的爱是……)
2、我们来看看我们的妈妈和宝宝是怎么表达爱的?(播放 PPT)
小结:原来表达爱的方式有那么多,有亲亲抱抱宝宝的,有带我们去看外面精彩的世界的,有带我们做运动锻炼身体的,有和我们分享好吃的,还有……妈妈用自己不同的方式爱着宝宝,宝宝也要对妈妈说“我爱你”。
四、活动延伸
请你用你的方式去爱你身边的人吧。
活动总结
一、材料与幼儿的互动——引导
小班阶段的幼儿,思维具有很大的直观行动性。他们的思维活动离不开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并依赖于其自身的行动和一定的情境。而事物的直接感知,最直接的体现是他们的语言、行为、认知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周围的环境。活动场景作为幼儿认知的物质前提,在这一时期体现得最为突出。
比如在第一环节的导入中,教师提供有树、花、草地、围栏、动物的场景,用“郊游”的音乐引导幼儿回忆并映射到集体学习活动中,让其有去动物园的氛围, 身临其境并有参与活动的兴趣。
同时,小班幼儿思维的直观行动性表现得非常明显,思维活动常常与他们的动作相伴随,幼儿依赖于其自身的行动和一定的情境。因此在第二个环节,教师用不同的动物玩偶,积极引导幼儿并与幼儿互动,深入的探索“动物妈妈的爱”。
二、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深入
在活动中,教师目的明确,紧扣主题“妈妈的爱”,让幼儿在听听、看看、玩玩、演演等体验中,认知到不同动物对宝宝的爱的不同表达方式,并用讲述、体验等方式,教师的提问始终围绕着“妈妈如何爱宝宝”,不但引导幼儿表述,并将故事中的语言表述出来,并用说说做做的方式让幼儿反复练习,把爱说出来、做出来。为此,教师用师生互动(教师做妈妈,幼儿做宝宝的扮演方式)、材料与幼儿互动(教师和幼儿分别戴着手偶扮演妈妈,其他幼儿扮演宝宝)、生生互动(幼儿两两自由组合,分别扮演妈妈和宝宝)、视频与幼儿互动的方式层层推进体验,幼儿非常喜欢此活动并乐于表达表现,从而达成最终的活动目标。
1、围绕兴趣、清晰有意义
而基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在素材和幼儿基本经验的结合处设问、提问, 这是教师在学习内容与幼儿理解之间架设的桥梁,是激发幼儿思考的工具。因此, 教师的提问要围绕幼儿感兴趣的话题设计提问,问题要简洁明了、有意义。
如教师的提问“*妈妈很爱很爱它的宝宝,猜一猜*妈妈是怎么爱*宝宝的呢?”,这是一个发散性的问题,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从不同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紧扣主题,为目标服务。
又如最后环节的提问“你们的妈妈是怎样爱你的?”,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照片,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引申到“妈妈对我的爱”的议题中。
但教师提问的语言若不够精确,会使幼儿无从回答或回答得不到位。如教师的提问:“*妈妈是怎么爱宝宝的”,问题太宽泛,幼儿无从回答或天马行空,若改为: “*妈妈是用什么动作爱宝宝的”,让重点落在动作上,才能引发幼儿联想到“抱抱”、“亲亲”等,为接下来的表述及表演有更好的铺垫。
2、开放提问,激励想象
尤其在语言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抓住作品中有利于幼儿想象的因素提出问题, 使幼儿能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来探索问题的多种可能性。
幼儿的生活经验的多元化,导致回答的多样性,而教师应及时抓住其中的各个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而不要局限于一句目标语言中。幼儿在“猜一猜鸡妈妈是怎么爱鸡宝宝的”的表达中提到“亲一亲,啄一啄”,教师可以回应:“鸡妈妈爱宝宝,尖尖嘴巴啄一啄”;幼儿提到“捉小虫给宝宝吃”,教师可以回应:“鸡妈妈爱宝宝,捉条小虫吃一吃”……这样,不但肯定了幼儿的表达,鼓励幼儿的信心, 而且更多的拓展了幼儿对于“动物对宝宝的爱”的认知,从而更好的达到活动目标。教师则要采取接纳的态度对幼儿的表述表示理解和支持,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又使幼儿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在整个活动中,教师从多方面的思考并设计活动的有效实施,直指幼儿的相关经验,从而地激发幼儿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与兴趣,刺激幼儿的认知经验,拓展活动的多元价值,同时还整课堂氛围,有效地推动活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