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优秀论文《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剖析及教育策略研究》

获奖优秀幼儿园论文,欢迎收藏!本文通过观察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旨在通过家长和老师的协同配合,及时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

微信扫一扫,可以在手机里学习

摘要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常常出现的一种社会性行为现象。攻击性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处理,不但可能影响幼儿园正常教学秩序,而且长期积累,还可能对幼儿自身的身心发展与安全,造成不良后果。本文通过观察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旨在通过家长和老师的协同配合,及时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

关键词

幼儿  攻击性行为  成因  策略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常常出现的一种社会性行为现象。由于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缺乏了解和认识,一些家长或者老师会认为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是不正常的。无法正确看待幼儿攻击性行为,便无法及时帮助幼儿纠正其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是指身体上的进攻(打、踢、咬)、言语上的攻击(大声叫嚷、贬低人),也可以是侵犯别人的权利(如用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的行为。

在已有的文献中发现,研究者们从内部因素或外部因素,或者两者结合的视角,运用实验、问卷、个案分析等方法,来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表现、成因以及矫正策略等。因此,本研究在了解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表现,并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最终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旨在帮助教师和家长认识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对症下药,及时帮助幼儿矫正其攻击性行为,使幼儿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L市某幼儿园中的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参与研究的幼儿年龄在3-6岁之间。观察了解到部分有攻击性行为幼儿的具体表现,并通过一些具体案例,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具体成因。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

本研究对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观察,具体观察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表现和进行攻击性行为的次数,并将观察结果详细的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中(见附录),以获得较为真实可靠的研究资料,从而进一步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及成因。

2.案例分析法

本研究以2个有代表性的、具体的幼儿攻击性行为作为实例,具体分析某幼儿出现的攻击性行为,描述事情大致经过,关注幼儿的语言、行为、感受及想法,从而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为老师及家长提出一定的教育策略。

三、研究结果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本研究自2017年8月31日起至10月31日,对L市某幼儿园某小班和大班共63名幼儿,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全天候观察,进而收集到案例,并做出统计与分析。

1.肢体攻击

从表1中可以看出,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在肢体攻击方面占总量40例的25%,幼儿的肢体攻击是攻击性行为的一种表现。当幼儿与他人发生冲突、幼儿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幼儿无法用语言表达自身不满等情况时,幼儿会出现推搡、踢打、抓咬等行为,以此表达自身不满、愤怒等消极情绪。

2.言语攻击

表1中明显的反映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还表现为言语攻击,言语攻击有7例,占总量的17.5%。由于3-6岁幼儿逐渐具备一定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一些幼儿会选择用言语来实现对他人的攻击,包括用不文明语言咒骂,编造不符事实的语言破坏他人之间的关系或向老师、家长告状,拉帮结派孤立他人等。

3.肢体及言语攻击

肢体及言语攻击也是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之一,从表1中可以看出,肢体及言语方面的攻击性行为有23例,占比为57.5%,因此,肢体及言语攻击是幼儿常为的攻击性行为表现方式。当幼儿在自己的意识中产生不如意的想法时,会出现肢体及言语上的攻击,以此来发泄自身的情绪,常常是肢体上的踢打加上语言上的咒骂,以肢体攻击和言语攻击两种结合的方式来让自己体会到满足感。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分析

1.幼儿的自我中心认知特征

案例1:

幼儿园大班,阅读角读书时间结束,准备开始上创意美术课,小朋友们需要领取美术材料。路路整理好书本,放在书架上,然后领取了自己的美术材料包。当他看到好朋友展展还在整理书本时,就帮他领取了材料包。这时展展看到路路拿的材料包,表示自己不需要别人帮助,所以把材料包还给路路,准备自己重新领取。这时,路路生气了,喊到:“我已经帮你拿过了!”展展听到路路喊,也生气地说:“不用你帮我拿,我自己会拿!”路路生气地把材料包扔到地上,拉住展展,不让他走。两人开始推搡起来。

在上述案例中,虽然路路和展展是好朋友,但由于两个幼儿的交往技能较为缺乏,当冲突发生时,一般只能考虑到个人意愿及感受,无法想到对方行为的目的。路路看到展展整理图书动作比较慢,想要帮助展展领取材料包,节省时间。在路路看来,自己的行为是乐于助人。而展展认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并不需要好朋友的帮助。由于幼儿缺乏良好的交往技能,无法及时达到良好沟通,表达自身想法,更无法从他人角度思考、看待问题,有自我认知中心特征,因此,容易在和他人相处中,因一些小问题发生冲突,出现言语或者动作攻击。

2.幼儿的敌意归因

幼儿在生气、不满、委屈等情绪下,极易出现敌意归因,即认为自己当前所面临的不佳结果是对方的敌意所致,因而激发幼儿的报复性情绪和心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进而使情况更加激化,导致进一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3.幼儿遭遇挫折或失败

案例2:

市里即将举办幼儿广播操比赛,幼儿园将要选拔20名小朋友作为代表参与比赛。南南努力练习,认真学习每一个动作。选拔时由于南南不小心被自己的鞋带绊倒,摔倒了,最终未能通过选拔。南南生气地把鞋子脱下来扔向了宣布结果的老师,但是没有砸到老师,老师把南南从地上抱起来,轻轻地问他:“我们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待一会儿,好不好?”当来到舞蹈教室,南南由小声啜泣逐步变成大哭,老师一边抚摸他的头,一边安慰他。渐渐地,南南的情绪稳定下来。老师询问他扔鞋子的原因,南南说:“我不是故意摔倒的,没有表现好,不能比赛了。”老师问他:“那你这会儿还难过吗?”南南摇头:“不太难过了。老师,你还喜欢我吗?”老师说:“当然啦,你很努力,老师喜欢努力的小朋友。”南南开心地笑了。

在案例3中可以看出,南南想要代表幼儿园参加市里广播操比赛,而自己在关键时刻摔倒,南南认为自己的失误将会导致无法参加比赛,无法获得老师或他人的认可。通过幼儿自身判断后得出的预想结果和自己所追求的结果不吻合,无法达到既定目标,因而十分生气。幼儿年纪尚小,不具备较强承受能力,也无法合理宣泄情绪,因而出现南南将鞋子扔出去砸老师的一幕。与此同时,通过放声哭泣,南南的情绪得以宣泄;在老师的安抚下,情绪逐渐平复。平复后的南南依然关注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当确定老师对自己的喜爱后,南南得到老师的认可,转悲为喜。综上所述,当幼儿遭遇挫折、失败,导致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因承受能力低、未能合理宣泄负面情绪,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4.幼儿试图获得他人关注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类需要通过获得他人的关注,从而获得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幼儿也不例外。当幼儿需要得到他人关注时,会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有些幼儿会通过优异表现吸引他人注意,也有幼儿会通过哭闹的方式。因此,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实则是幼儿获得他人关注的一种手段,以满足自身的心理需要,尽管极可能受到他人反感和批评,但依旧能够达到获得关注的目的。

四、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教育策略

(一)鼓励幼儿参与同伴合作活动

在家庭中,幼儿是一个家庭的中心,处于“众星捧月”的地位,说话做事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与他人良好交往的技能。因而,当幼儿从家庭中走出,进入幼儿园的新团体时,幼儿常常因为缺乏良好的交往技能而与他人发生冲突、矛盾,并错误选择用攻击性行为试图保护自己的利益。因此,家长和老师应引导幼儿逐步走出自我,学会换位思考,在和其他幼儿的良好合作、沟通中,逐步掌握交往技能。

(二)引导幼儿冷静地正确归因

对于敌意归因引发的攻击性行为,家长和老师首先应当了解事情的经过,认真倾听冲突双方幼儿的想法和观点,并从中发现问题的根源所在。

其次,应当引导幼儿冷静下来,客观地分析自己行为的正误,让幼儿认识到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是否正确。例如,很多幼儿在攻击他人后会理直气壮地认为,自己之所以攻击对方,是因为对方不好,伤害到自己,从而导致自己被迫动手。当家长和老师引导幼儿去回想、思考自己的行为中,是否有错误的地方或者对方是否有意伤害自己时,能够起到引导幼儿正确归因的目的。

(三)指导幼儿合理宣泄负面情绪

由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当自己的需要、要求无法得到满足或者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常常因为不知如何表达、宣泄出自己的愤怒、生气等情绪,而出现攻击性行为。家长和老师应当教幼儿如何正确表达、宣泄自身情绪,例如:

(1)当幼儿情绪不稳定时,家长和教师不应急于引导幼儿,而应先用温和的语气询问幼儿是否需要陪伴。如果幼儿需要成人陪伴,则成人可以在旁安抚幼儿情绪,然后根据幼儿的反应,进一步引导幼儿;如果幼儿表示不需要陪伴,成人应及时离开,让幼儿暂时独处,待幼儿情绪稳定后,再逐步引导幼儿如何处理具体问题,应当用怎样的方式表达自身想法。

(2)当幼儿有消极情绪需要表达或宣泄出来时,家长和老师可以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语言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转移幼儿注意力,使其注意力由关注自身愤怒、不满情绪上,逐步转移到寻求语言表达方面。

 (3)老师和家长也可以教孩子将消极情绪,转移到一些不会伤害他人身心的活动上去,例如写字、画画等,逐渐教幼儿如何表达、转移自己的消极情绪。在情绪得到缓解或转移后,家长和老师也可以更好地与幼儿沟通,帮助幼儿回顾事情经过,找到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如错误归因、遭遇失败、模仿成人行为等,从而对症下药。

(四)及时给予幼儿肯定与鼓励

幼儿的成长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及时肯定与鼓励。给予幼儿充分的关注,不仅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而且能够鼓励幼儿朝着正确的方向和既定目标努力。家长和老师对幼儿的肯定与鼓励可以以多种方式呈现。 

一些幼儿通过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表扬和鼓励,自身价值得到肯定和关注,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在一定程度上并不会选择以攻击性行为方式获取他人的注意,而是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形成乐于助人、认真踏实等良好品格。

五、结语

由于幼儿心理、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些幼儿会出现推搡、击打、使用不文明言语等攻击性行为。一方面家长和老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共同探讨教育策略;另一方面也应正确、科学地看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既不能把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看作“异类”,也不能放任不管,而是应当及时分析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根据这些归因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及时帮助幼儿矫正攻击性行为,积极引导幼儿表达消极情绪、正确看待问题、分辨对错。因此,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需要家长和老师的高度配合,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关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具体表现,通过观察、沟通、分析,查找攻击性行为的症结,对症下药,逐步引导、帮助幼儿纠正攻击性行为,尽可能减少攻击性行为对幼儿自身以及他人身心发展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冬梅.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6(02):20-23.

[2]魏玮.图书馆工作中的观察法及应用[J].科技经济导刊,2017(14):195-196.

[3]玄婷.对案例分析法的科学哲学的反思[D].东北财经大学,2010.

[4]葛鹏.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剖析与矫正策略[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5(2):101-104.

[5]梁玉华,苏丽.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12(2):129-132.

[6]吴霞波.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矫正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8(9):64-65.

[7]解男.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控制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关系研究[D].鞍山师范学院,2015.

🏷标签:幼儿园 论文 教育策略 学前教育

手机号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