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目标
阿伦小朋友的“捣乱”行为及同其它小朋友相处状况
观察对象
阿伦小朋友
年龄段/班
大班
观察时间
一段时间内不间断的观察
观察分析
1、莫名奇妙的“捣乱”
开学第一周,区域活动因为材料的丰富而格外的热闹,正当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的时候,一声尖叫将和谐打破:“老师,有人把我的画都画坏了?”“肯定是阿伦,他带彩笔了”我正要说小朋友们不要乱猜的时候,阿伦气鼓鼓的把桌子一踢,嚷道:“是我,怎么样,不就是几张破画吗?有什么了不起!”我还真没遇过这么“捣乱”的孩子。“行啊,跟我叫板,不给你个下马威,我这么多年老师白当了!”心里这么想,嘴里也就说着:“你这是什么意思,犯了错,还嘴硬!”我瞪着他的眼神决不逊于他那怨恨的目光,没想到,他却置我的愤怒于不顾,翻着白眼说:“莫样咧,我没错!” “你不爱惜别人的画,以后就别画了!” “我就是要画!”
“……”我哑言,着实不明白他怎么这么“捣乱”。
2、接踵而来的“盗窃”
“捣乱”事件发生不久,小朋友们就接二连三的向我投诉:“书包里的笔被阿伦偷走了”“我看书看得好好的,他就过来抢”。
我找来了阿伦,问他怎么回事。他一脸固执的说:“谁叫他们的东西都是我没看过的?”
当我再追问:“为什么你没有得到别人的允许就去拿呢?”
“明明是我借的”他呛了我一句。
小朋友们不答应了:“老师,我没有借,是他偷的。”
他急了,生气的挥舞着拳头,喊道:“我不是小偷,我就是喜欢,你们一群讨厌鬼!”
随后,气冲冲的跑到座位上发呆去了。
3、令人费解的“隔离”
发生上述事件后,我更加留意了阿伦了,还真是又发现了许多问题。
每当分组游戏时,阿伦所在那一桌就会自动的形成两半。他一个人占据一半,其他人甘愿挤在另一半。无论这组人员怎么换,只要有他在,情况都没有改变。
于是,我找来了其他幼儿,“为什么你们都不喜欢阿伦呢?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呀!”
“老师,不是的!”孩子们慌忙解释:“是阿伦自己不让我们靠近他,他要自己玩,一靠近他,他就踢我们。”
“怎么会有这么捣乱的孩子?”我百思不得其解,找来他问个究竟。
“我就是不乐意和他们一起玩。”阿伦嚷道。
啊?敢情是他自己把自己隔离了啊。
采取措施
他为什么会这样?现象的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呢?经过对“捣乱鬼”家庭深入的沟通和了解,我发现:
1、溺爱
阿伦的家庭管教属于典型的膜拜国外的自由发展型。他想学的,马上送去学,不想学了,家长也不会给予任何的强迫。物质要求基本上不费吹灰之力的满足。如果家长不满足,阿伦就会哭闹不休,换得家长妥协告终。逐渐,一个傲慢跋扈、恣意妄为的孩子长成了。
2、封闭
①亲人间的交流匮乏
阿伦在与人沟通的时候,显得固步自封。受爸爸、妈妈的影响,他特别喜欢看书。一家三口休息在家,三人三本书,默默的看着,从天亮到天黑。在这相对独立的环境里,自我封闭的危害出现了,当需要与人沟通的时候,孩子因缺乏经验而显得盲从,不知所措。
②朋友间的交流匮乏
阿伦在交往技巧上过分的独善其身。单一的生活、娇宠的环境,使得他没有学会与人分享,没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意识,没有友善的交往方式。
原来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家庭教育步入误区。追根遡源,再来思考策略,我发现,只有做好“改变”,问题才能解决:
1、家庭教育观的改变。
①亲子沟通
阿伦的症结主要出在家庭的教育观上。父母始终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孩子只要喜欢学习,就是个完美的孩子。严重忽略了成长中的孩子是需要引导的,于是,我给出了“亲子沟通”的建议。建议他们一家三口多利用休息时间,玩耍、阅读、交流,享受亲情的温暖。同时,父母也可以从孩子的话语中了解孩子的行为,起到引导的作用。
②朋友派对
除了亲子沟通以外,我还想出了“朋友派对”的主意,即打开家门,邀请小朋友们去家里做客。利用开门迎客这个机会,让阿伦紧闭的心门得以敞开,深刻感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③榜样示范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幼儿许多的行为习惯都是因家长的习惯影响而形成的。于是,我建议阿伦父母阅读《傅雷家书》、《好宝宝,夸出来》等书籍,让他们从书中吸取经验,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的改变阿伦。
2、教师教育手段的改变
①真诚关爱
对于自我封闭的孩子,老师的教育方式如果单一、简单、粗暴或者急于求成,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造成对立的局面。于是,在“捣乱”事件发生后,我调整心态,平和而温柔的对待他,从情感上真诚的接受他,从而改变师生之间的关系。果然,阿伦对我说了真心话:“我在小朋友画上乱涂,是因为他们画的比我好,我比不过他们。”
明白这些后,我告诉阿伦: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你也有过人之处呀。你喜欢读书,认识很多汉字;你的故事讲得很精彩;魔术变的超级棒。孩子的心灵犹如纯净的水滴,老师的心怀犹如流淌的河水,二者交融才能汇集成海,接纳是一切教育的根基。
②艺术批评
但对于阿伦不讲道理的地方,我绝不姑息。在“盗窃”事件中,阿伦犯下大错——拿别人的东西。对于他来说,为了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可以“不择手段”。针对阿伦的这个坏毛病,就应给予批评。
当然,幼儿有着独特的心理特点,批评需要技巧。于是,我针对这个事件和阿伦的特点,给他带来了《中华美德故事精选》。从中有意识的挑出了 “诚实守信”、“谦和礼让”、“拾金不昧”等故事和孩子分享,并问阿伦,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有没有自己没有做到的地方?通过故事,告诉阿伦一些做人的道理,让孩子获得检测自己行为的标准。在故事的帮助下,阿伦终于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③优势利导
雨果说过:“人的价值在于才华。”阿伦其实是一个有才华的孩子,关键在于他没有展现出自己的才华,从而与群体渐行渐远。因此,让“捣乱鬼”发挥优势,吸引伙伴,是他走回集体的重要措施。
阿伦喜欢魔术,而且表演得不错,只是当小朋友们想一探究竟时,他又缺乏耐心去回答魔术中的“奥秘”。于是我给他放了几段刘谦的魔术表演,故意用快进的方式播放。刚开始,他还觉得好笑,过了一会,就表现出不耐烦的状态。我问他:“怎么不想看了?”他说:“这个太快了,又没有声音,看不清楚”。顺势利导:“是啊,你的魔术表演得那么好,可没有给小朋友很好的解释。其实要回答魔术奥秘,可以用慢动作来解释,这样,小朋友就会越来越喜欢看了。”有了新的认识后,阿伦的魔术越来越受欢迎了,小朋友们都饶有兴趣的围在他旁边请教,他也耐着性子解释。小朋友们都称他为 “魔术师”,阿伦也自信起来,这就是魔术的魅力!
获取成效
趁热打铁,在大家对阿伦产生好感后,我安排“推荐好书”的活动。鼓励阿伦从家里带来一本书,向大家讲述书里的内容。“啊,阿伦看过好多书啊”“他知道的东西可真多”……大家对“捣乱鬼”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他多了许多小伙伴。我意识到这是让他融于集体的大好机会,即让阿伦用广博的知识去征服伙伴。于是,我在班上展开了一次“识字小达人”和“智慧6+1”的竞赛活动。不出所料,有阿伦的小组在这两个活动中都夺得冠军,“捣乱鬼”功不可没呀。获胜后,小朋友围在他身边,开心的笑了!我知道,通过这样一些活动,我们的“捣乱鬼”变形了,他不再孤独了。
记得一位外国教育家说过:成功的关键不在于知道答案,而在于知道如何寻找答案。这就好像你打算走进一座看不清门窗的房子,此时提出“怎么走进去”的问题是太急躁了,正确的问法应该是“门在哪里”。我想,教师的任务在于帮助孩子深入具体地分析:他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的困难在哪里?……如此巡回往复,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就能逐渐得到解决。
从“为什么”开始,究因循源,在不断的改变中解开答案。我坚信,“捣乱鬼”阿伦已经变形了,他一定会越变越好,让我们一起期待他的蜕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