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作品名称三人“齐步走”——孩子、教师、家长
观察目标消退“咬人”行为
观察对象小A(化名)年龄段/班中班
观察时间2014年11月6日
观察分析
快放学了,孩子们整理好衣服和裤子,各自靠着桌子坐在位置上聊天、玩游戏。老师忙着给孩子整理衣服。就待整理好,准备回家。小A和小B好像在说着话,不时还用手互相碰碰。忽然“哇”的一声,我们一看,原来小A咬了小B一口。我们吓了一跳,赶紧跑过去,已经很深的一个口子留在了手上。我们问小A咬人的原因,她别开头不回答,一副不是她的错的样子。小B则是哭。当我们了解原因后,知道小B讲了一句小A不喜欢听的话就咬了小B一口。爸爸妈妈来接了,我们及时和双方家长沟通。小B爸爸妈妈没有责怪的意思,很大度,说小朋友刚来也正常。小A妈妈有点惊讶,但没有感觉到很愧疚,还是觉得人家不怪罪,就这样算了。
分析:
这是开学以来第一次幼儿之间的大纠纷——咬人事件。平时,小A对老师的话并没有多加理睬,因为我们建立起感情的时间从开学到今天才没几天,她从内心并没有接受我们老师多少。因为家庭对孩子的管理很放任,养成了随心所欲的习性。凭她这么大的脾气,自然不会把老师和孩子的话听进去。当她遇到不顺心的事,在家的状态就原形毕露。让她感悟和意识到,需要在真正的事件中领悟,在实际场景中开化她。但是对于家长不重视的态度,我们觉得要做功夫。虽然小A家长不重视,但我们在语言上也对他们进行引导,让他们回家教育孩子。并且告诉他们,孩子咬人的原因是因为别人不能满足她她就发脾气咬人,个人自我中心太强烈,家里不能太宠她。同时回家要进行教育,说明不能咬的原因,让其明理。
采取措施
教师介入:
1.及时安慰:老师看到后及时干预,安慰受伤的孩子,问明原委。请当事人及时道歉,并及时冷敷。
2.情感迁移:引导小A想想自己被别人咬一口的感受。
3.让其明理:教育她这样做是不对的,这样做的后果。
4.达成共识:针对小A家长不重视的态度,我们只能严格对待,让家长引起重视,不然很难安抚众人,也不利小A的发展。在离园时间,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和小A妈妈沟通,且通过QQ和小A爸爸沟通,让家长在家教育孩子的态度和观念达成一致。
家长介入:
1.在家满足小A正常的各种需要。
2.树立榜样,不迁就、不放纵,严格要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多教育引导,明事理。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及不对的原因。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
4.对正行为及时肯定鼓励,必要时予以表扬,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
获取成效
在家园配合下,小A咬人的行为在后来的几天都没有出现,自由散漫的状况也稍有好转。她还能帮助能力比较弱的成成,帮他穿衣服、折被子、翻椅子。老师在集体面前对她的能干、善良举动、热心助人的态度进行表扬,小A逐渐树立了正行为。家长和老师的沟通更多,他们的育儿观念也更能和幼儿园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