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意图
《指南》中指出,幼儿文学是启蒙文学,是构建幼儿精神世界的基石,也是幼儿最早接触到的文学形式。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对幼儿的精神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桃树下的小白兔》是一篇选自幼儿园大班语言领域的文学活动。
二、说教材
故事主题分明,情节简单有趣,角色形象鲜明突出,语言生动浅显而富有教育意义。故事以小白兔送桃花瓣为主线,通过桃花瓣给小动物带来不同用处,引发幼儿的想象,通过送桃花瓣的过程引发幼儿思考,同时给幼儿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让幼儿知道要与他人分享的品质。该故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值得运用的语言教材。
三、说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乐于欣赏故事,体验与他人分享的喜悦情感。
2.技能目标:根据故事内容,自编对话,创造性的表演故事。
3.认知目标:理解《桃树下的小白兔》故事内容,感知桃花瓣给小动物们带来的不同用处。
四、说重点难点
本次活动积极营造幼儿感兴趣的情境氛围,根据大班幼儿语言表达进一步发展的特点,为促进幼儿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
五、说教法
1.讲述法
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化的动作讲述故事,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帮助幼儿树立简单的换位思考意识。
2.提问引导法
在活动中,让幼儿在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用问题引导幼儿 去思考故事的脉络。
六、说学法
1.多感官参与法
通过视、听、演等方式,调动幼儿多种感官,让幼儿欣赏图片、倾听故事、表演故事,来了解故事的内容。
2.角色表演法
通过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让幼儿感受故事角色的特征及心理变化,更进一步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情感。
七、说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悬念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装有桃花的信封,激发幼儿兴趣,出示桃花图片,幼儿感知桃花的外部特征,引出活动主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求知欲,好奇心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采用设置悬念的方式,使幼儿集中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为下一环节的开展做好铺垫。同时运用直观教具法,通过出示桃花的图片,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大胆表述自己对于桃花的认识,引出活动主题。

1.出示《桃树下的小白兔》故事配图,幼儿大胆猜想故事内容。
教师出示故事配图,设置悬念引发幼儿猜想,小白兔会把花瓣送给哪些小动物呢?
《指南》指出,要给幼儿提供倾听和交谈的机会,引导幼儿学会认真倾听。教师出示直观教具,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结合画面讨论故事内容,理清故事脉络,通过问题猜想,让幼儿讨论,交流故事中小白兔都给哪些小动物寄了桃花瓣,这些小动物收到桃花瓣又当做了什么,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2.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幼儿整体感知故事内容。
教师边播放背景音乐,边声情并茂的完整讲述故事内容。《指南》建议对幼儿讲话时注意结合情境,使用丰富的语言,以便于幼儿理解。在这一环节中,运用讲述法,通过向幼儿完整讲述《桃树下的小白兔》,使幼儿对故事内进行整体感知,知道小白兔是因为乐于分享才将桃花瓣送给小伙伴的。为实现活动的认知目标做准备。
3.教师结合图片进行提问,幼儿深入理解故事内容。
(1)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幼儿回顾故事内容。
(2)幼儿自由讨论,感受分享的快乐。
大班幼儿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材料进行思考。为此,运用图谱支架法结合图片进行提问,引导幼儿边看图片边回忆故事内容,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句表达故事的内容,从而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也让幼儿感知桃花瓣给小动物们带来的不同用处,感受分享的快乐,实现认知目标,突破活动的重点。
4.幼儿尝试创编,巩固对故事内容的认知。
教师引导幼儿运用XX小动物把桃花瓣当做XX的句式,大胆讲述自己的想象,进行故事创编。
《纲要》中指出,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逐步发展幼儿的表达力和思维力,基于大班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同时求知欲强烈,所以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幼儿思考,引导幼儿为桃树下的小白兔创编新故事。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以及想说敢说的能力,初步实现活动的技能目标,突破难点。
(三)结束部分
角色表演结束
幼儿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在自由欢快的氛围中进行角色表演,结束本次活动。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对于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任何事物的需要更为强烈,在这一环节中,我运用角色扮演法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氛围,鼓励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自由表达。实现活动的技能目标,在角色扮演中体会花瓣的多种用途,感受小白兔分享的快乐。实现情感目标。
八、说活动总结
《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注重幼儿的情感激发和迁移,使主题得到拓展和升华。注重氛围的营造,引领幼儿来到故事情境中,整个教学活动中尊重幼儿,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鼓励幼儿进行复述故事内容,使幼儿在学习中专注倾听,动情对话,合理而丰富的想象,积极而主动的学习。
九、说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们到美工区,亲自动手画出心中的桃花树。《纲要》中指出,幼儿的活动要有一定的延展性和融合性,活动结束并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进一步探索的开始,将活动延伸至美工区,寓教于乐,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美术经验,同时也巩固了课堂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