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ok网

超30万+幼师在这下载课件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中秋节的起源》含反思

所属分类:大班语言教案 发布时间:2025-01-31 11:27:42
引导幼儿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中秋节代表着团圆、吉祥,并了解中秋节的起源和月饼的来历,鼓励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和心得,感受我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和欢乐气氛。以上是本文大概内容概括,接下来请观看完整教案。

活动目标


听故事,了解中秋节的起源、日期及月饼的来历。


理解故事内容,可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中秋节的起源等相关问题。


知道节日时人们主要的庆祝活动。


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节日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节日的活动。



活动准备


节日故事《中秋节的起源》。


日历。



活动内容学习领域:


  形式:集体


1.讲述故事《中秋节的起源》:


  我们的祖先以种田为生。他们每天清早很早就要到田里工作,有时翻松泥土,有时灌溉农作物,有时要除虫、施肥,真的很辛苦啊!一直忙到太阳下山,他们才能回家。


  他们每年在春天播下种子,到了秋天便是收获的好日子,大家都高兴极了。一家大小分工合作,有的人到田里收割稻谷,有的人到果园摘水果,小孩子也会帮忙,把一束束的稻子搬回家,或者在树下收拾大人摘下来的果子。


  到了农历八月十五,已是秋天了,秋高气爽,晚上的月亮又大又圆,家家户户会在一起庆祝丰收。大家团聚在一起吃晚饭,饭后就在屋前摆放大桌子,上面放满水果,聚在一起谈天赏月,品尝美食。后来,农历八月十五日成为了中国人的重要节日,相传这就是中秋节的起源。


  至于吃月饼的习俗,传说和蒙古人当了中国皇帝有关。那时蒙古人非常野蛮和残暴,常常欺负老百姓,有时会强抢人们在路边摆摊要卖的东西,不肯付钱,又随便打人,老百姓的生活很苦!


  于是,老百姓计划在中秋节那天赶走蒙古人。为了要通知其他人一起行动,他们想出用饼来传递消息这个好方法。他们先在纸条上写上“中秋节晚上赶走蒙古人”,然后把纸条放在饼里,送到家家户户去。结果,大家在吃饼时都发现了纸条,于是便在中秋节这天合力赶走了蒙古人。从此以后,人们互相赠送月饼,便成为中秋节的习俗。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中秋节的起源》含反思
2. 与幼儿讨论:


  农作物到什么季节才会成熟呢?那时人们又忙碌些什么呢?(秋天。收割稻谷和摘水果。)丰收的时候,人们的心情怎样呢?会怎样庆祝呢?(高兴。全家人一起吃饭。)人们选定了哪个日子庆祝丰收呢?这个习俗成为了什么节日?(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你认为在月饼里藏字条的方法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呢?(自由回答。)


3. 出示一个日历,请幼儿说出中秋节的日期,并请一位幼儿在日历上指出农历八月十五。


  评价 能较长时间专心听故事。


  能说出中秋节的起源。


  能说出中秋节的日期。


  能说出传说中月饼的来历。



活动建议:


  活动后可以和幼儿一起制作月饼,分享月饼。



教学反思: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它代表着团圆、吉祥。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孩子来说,他们并非知道中秋节的意义与传统礼节。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主要以“快乐”为中心点,开展了中秋节的活动,以此让他们体验幼儿园这个小家庭的团圆与快乐,激发他们乐意上幼儿园、爱幼儿园的美好情感。

小百科:

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幼师ok网微信公众号

推荐课件下载

大班语言课件

  • 复制教案
  • 返回顶部
    用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