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纲要》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由此可见,常规教育在幼儿园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在进行常规培养的过程中,
1. 教师
是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者。如何培养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教师要做到:
① 首先要熟悉一日活动中每个环节的内容,以及幼儿的培养目标。比如饮水环节,教师要清楚了解饮水环节的内容是什么,孩子在饮水环节中需要使用的生活技能有哪些,在饮水环节中孩子的哪些发展目标是什么,需要用什么方法来进行培养等等。
② 多样的组织方法和形式:在培养幼儿一日活动常规时,教师要注重使用多种方式和方法,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培养幼儿的常规。
③ 适宜于孩子的年龄特点:教师在制定常规内容和目标时,一定要了解自己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遵循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方式和形式培养幼儿常规。
2. 幼儿
幼儿是一日活动的受益者,教师培养幼儿常规内容适宜,方法得当,幼儿在整个常规的培养过程中,轻松愉悦的养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遵守规则的意识。
① 良好的常规,可以激发幼儿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常规培养的好,
各项活动开展有秩序,幼儿在活动中有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活动体验。
② 情绪愉快。教师为幼儿创设宽松、民主、自由的精神氛围,建立
科学的常规,引导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生活,可以让幼儿每天保持愉快的情绪积极参与各项活动。
③ 自主性较强。一个班级有良好的常规,班级里的幼儿会有有条不
紊的进行各项活动,通过与环境、同伴、教师、材料互动,促进幼儿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都有所提高。
④ 健康的发展:幼儿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可以促进幼儿各方
面的健康发展。比如生活常规,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习常规,可以让幼儿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为幼儿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⑤ 安全的环境:一个常规良好的班级,可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生活、学习和运动环境,让幼儿的生命更有安全保障。
一.培养幼儿一日活动常规的原则
1. 原则一:组织内容动静交替;幼儿自主参与;教师组织有序。
教师在选择一日活动内容时,要注意内容的动静交替,合理安排活动内容。使用鼓励、榜样示范等方式,激发幼儿自主参与。
2. 原则二:创设适宜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
① 物质准备: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幼儿的年龄特点,以感知、体验和操作为主的材料,让幼儿通过跟环境、材料的对话与互动,让幼儿内化常规内容。
② 精神准备:教师要创设宽松、尊重、和谐有爱、平等的活动氛围。在幼儿在轻松愉快的一日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建立常规意识和良好常规的养成。
3. 转变教育观念:生活即教育。
教师要从幼儿身边的点点滴滴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贴近幼儿的生活,更容易引起幼儿的共鸣,也更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常规。同时要转变教育观念,要注重引导,而不是 “管教”。
4. 掌握自由与规则的尺度。教师要牢记“在自由中渗透着常规,在常规中隐含着自由。”
5. 常规要求明确;采用正面教育。教师在提出常规要求时,应明确具体,告诉孩子要做什么,怎样做,做到什么程度等等。在培养形式上,教师要注重正面教育的方式引导幼儿建立常规、遵守常规。
6. 家园共育,密切合作。教师在培养幼儿常规时,不要忽视家长。要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把常规内容、目标告诉家长,指导家长如何在家培养幼儿的常规。
7. 要求一致,坚持不懈。班级老师要统一常规要求,在每个活动环节保持一致,并且做到坚持不懈。
8. 心中有数;把握有序。教师要把常规目标揣在心中,清晰的了解每个环节常规培养目标,以目标去指导教师的教育行为。
二.培养幼儿一日活动常规的方法
1. 运用榜样的力量:幼儿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老师要注重树立“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和鼓励幼儿学习好的行为;同时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处处规范自己的行为,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为孩子做表率。
2. 掌握语言技巧,发挥语言的作用:教师要多使用幼儿听得懂的语言,去跟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也要多使用正面语言去引导幼儿分析什么是正确和错误,从而引导幼儿通过教师的语言指导,理解常规。
3. 创设适宜的环境,通过环境的暗示,培养常规:环境是无声的教育者,教师要有意识的创设符合幼儿年龄、认知、探究和体验的教育环境,通过环境的暗示作用,培养幼儿的常规。比如,教师使用饮水流程图示,教会幼儿掌握饮水流程和技能,从而养成良好的饮水常规。
4. 坚持巩固幼儿良好的行为: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观察常规做的好的幼儿,对他们时常进行鼓励,巩固他们已经养成的良好常规。
5. 通过典型事例,让幼儿学会分析和判断:教师在培养常规的过程中,要将典型的事例,通过集体教学活动,让幼儿学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学习如何分析和判断事物。
6.跟幼儿一起制定班级公约:在制定常规时,首先要尊重幼儿,了解幼儿的想法,帮助幼儿分析常规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幼儿一起制定班级公约。
7. 帮助幼儿养成任务意识: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要逐步帮助幼儿建立任务的意识。比如,可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能力,制定环节过渡中需要完成的任务,并确定完成任务的方法,教师指导幼儿根据计划完成任务,通过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不但使幼儿获得成就感,同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各方面的经验。
8. 通过音乐指令,树立幼儿常规意识:用音乐引导幼儿的一日活动常规,把音乐艺术渗透在常规教育的每个环节,不仅增加幼儿对音乐的兴趣,而且会增加幼儿对活动的兴趣,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需要教师的“管教”,使幼儿在自然的状态下,顺利的从一个环节向另一个环节过渡,提高了常规教育的有效性和一日活动的整体性。
9. 运用故事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常规:教师可以将常规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用故事这一载体,帮助幼儿分析和认识出现问题的原因,让幼儿在故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图书馆的小狮子》绘本故事,引导幼儿如何制定规则和如何遵守规则。
10. 让幼儿一起幼儿参与制定常规:幼儿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世界观和对问题的看法,所以,体现“以幼儿为主体”建立的一日活动规则,更能让幼儿主动自觉的去遵守常规。
11. 通过情境教育,帮助幼儿掌握常规。教师可以再现幼儿遵守常规的情况,使用照片、视频等形式,让幼儿通过观看,了解在执行常规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认识哪些是正确的行为,将幼儿存在的问题转换为情境教育,让幼儿通过发现、认识、辨别和纠错这样一个过程,达到常规培养的目的。
三.建立音乐常规的意义
1.目前常规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幼儿一日活动各环节中常规的养成是个薄弱环节,每个环节该做什么,怎样做,幼儿不够明确。教师在组织这些环节时多采用语言提示、演示、儿歌等形式,幼儿的表现比较消极,有效性和针对性较差。幼儿期正是良好行为规范养成的关键期,在此时形成的一-些行为习惯,会影响到幼儿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成长发展中的各个方面。
2.为什么要建立音乐常规?
常规性音乐活动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最具传统、最为常见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充分体现音乐艺术特点,最有效地发挥音乐活动审美教育功能必不可少的一种组织形式。用音乐指挥幼儿生活常规就是把音乐教育的美感艺术和的常规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把音乐艺术渗透在常规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当中,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当中建立起良好的常规。
① 使用音乐常规自然过渡: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前,配上欢快的音
乐,让幼儿用肢体有节奏地模仿动作,自然而然地把幼儿带入活动。例如:
n 幼儿在集体活动时,在音乐的指令下进行踏步走、对齐、坐下、拍手等,幼儿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迅速地把队伍排好,并能在音乐的指挥下变换队形。
n 活动结束后,老师用音乐带领幼儿喝水、入厕等环节,使幼儿随着不同的音乐旋律分组、有序的进行,将忙碌的教师从活动中分离出来,可以及时的观察和指导幼儿的活动。
② 音乐使常规教育“游戏化”:常规教育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尝试与音乐语言完美地相结合,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运用优美的音乐旋律,使常规教育“艺术化”。
③ 音乐使常规教育“游戏化”:运用丰富有趣的节奏明快的音乐,还有有活泼可爱的幼儿歌曲,柔和安静的轻音乐等等,使常规教育“游戏化”,不断提高幼儿音不同性质的音乐在活动常规中有不同的作用。
④ 音乐使常规教育“简单化”:让幼儿充分感受音乐的同时理解了常规,既提高了幼儿的音乐素质,又使常规教育“简单化”。避免了教师的“说教”和“喋喋不休”的提示,让幼儿被动的服从转为主动的参与。
3. 建立音乐常规的意义
① 用音乐来伴随幼儿的活动始终,并成为常规培养的一种手段,减
少教师的语言。
科学合理良好的常规可保证幼儿一日生活的有序进行。比如,根据一日活动各环节的特点,选择不同风格的音乐作为常规音乐指令,幼儿听到音乐,就会根据不同的音乐做出相应的反映。
n 入园、离园:世界名曲《春之歌》、《蓝色多瑙河》《快乐的农夫》等欢快,愉悦的音乐,可以减轻幼儿的入园和离园时的焦虑情绪,让幼儿有一个稳定和愉快的心情参与各项活动。
n 整理玩具:播放《幸福拍手舞》、《加油干》 时,就自觉地按节奏收放玩具,把玩具送回家。
n 盥洗、喝水:《钟声》,就会提醒幼儿盥洗、喝水;
n 过渡环节:《Ten Little Indian Boys》、《当我们在一起》等
n 户外运动:《Hickory Dickory Dock》、《健康歌》等。
n 排队走路:听到《牧歌》,幼儿就会走路轻、说话轻、动作轻等
n 就餐音乐:《致爱丽丝》、《安妮的仙境》等。
n 午睡音乐:《舒伯特摇篮曲》、《月光奏鸣曲》等。
n 起床音乐:《小星星变奏曲》、《田园交响曲》等。
n 整理玩具:《玩具进行曲》等。
n 游戏活动:《头发肩膀膝盖脚》等。
在音乐的伴随下,将生活环节的这些常规要求内化为幼儿的自觉行为,使一日活动中的生活环节、情绪也在音乐的感染下做出相应的反映。
② 是快速调动幼儿积极性,促进幼儿集中注意力的方法之一。
当幼儿建立了常规音乐指令后,听到常规音乐,幼儿在听觉上引起反应,从而做出相应的行动,让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接下来要进行的活动内容。
③ 教师使用音乐常规,能巧妙的处理自由与控制的关系。
教师使用音乐指令,维护了幼儿的自尊,体现了“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幼儿体验到常规教育不是老师的高度控制,有被动的接受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④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消除幼儿的对抗情绪,让他们心情
愉快。
当幼儿消除了对抗情绪,他们在执行常规指令时,就会心情愉悦,展现出自己的积极情绪,获得相应的满足和快乐,从而潜移默化的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4. 教师建立音乐常规的方法
① 选择合适的音乐:教师首先要了解一日活动中各环节的特点,以及要培养的常规内容和目标,选择合适的音乐来建立这一环节的音乐指令。比如,入睡环节,教师要稳定幼儿情绪,让幼儿保持平静愉悦的心情入睡。所以教师在选择音乐时,要选择舒缓、宁静的音乐,让幼儿在音乐的陪伴中安静的入眠。
② 帮助幼儿熟悉音乐指令:建立音乐指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在日常生活环节中,慢慢的渗透,逐一让幼儿熟悉音乐,建立对音乐指令的条件反射。
③ 循序渐进推进音乐指令:教师在建立音乐指令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一股脑的推给幼儿。教师可以先建立一个环节,等幼儿掌握了这一环节的音乐指令后,在推进下一环节的建立,直至一日活动各环节。
④ 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师要注重观察运用音乐指令建立常规的情况,根据幼儿执行音乐常规指令的现状及时进行调整。比如,当教师发现幼儿对某一环节的音乐没有反应,所以教师要及时了解原因,进行适当的调整。
四.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的评价
1. 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评价的意义
① 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对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的评价,可以让教师对自己一日活动的组织过程去反思,存在哪些优点,哪些不足,出现哪些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每个环节的常规教育目标是否完成,用什么方法和形式完成的等等,让教师在接下来的常规培养中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去调整培养方法,同时为接下来制定下一步的常规内容和目标打基础。
②发现问题:教师在对照评价标准时,可以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了解班级的常规教育目标是否完成,从中找出问题。
③ 把控方向:教师通过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可以更好的为下一步的常规培养定准方向,帮助教师在常规培养活动中,更准确的定目标、定内容、定方法。
④ 正确管理:建立常规评价标准,是让教师有据可依,有证可查,在实施常规培养的过程中不会走偏,同时幼儿园在实施常规教育管理时,更科学合理和规范。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2. 一日活动常规评价的内容
① 幼儿的生活活动:入园、入厕、盥洗、进餐、饮水、睡眠、离园。
② 幼儿的学习活动
③ 幼儿区域游戏活动
④ 室内外体育活动
总之,一日常规是班级顺利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保障,科学、合理、适宜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常规内容,可以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一日活动常规,让幼儿园各项教育活动顺利有效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