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意图
数学是一个有别与其他学科的科学知识,它具备培养幼儿思维能力及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殊作用。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等的特点。因此怎样让幼儿学习好数学,是我们值得探究的问题。“游戏法”这一个数学教学法也是值得在教学中运用的。可以说它也是一种操作,只是它的操作更加多元化。例如“情节性的数学游戏”它可以给幼儿创造一个真实的环境,让幼儿在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操作解决一些生活中可以遇到的问题。而“竞赛类的数学游戏”不仅仅可以让幼儿更直观的感受到数的概念,也可以激发幼儿学习动力,更加自主的探索和学习数学知识。
而数学活动中的分类活动是一个最贴近生活的数学活动。当你进入超市、进入学校,你都会发现同一种类的物品被放置在一起。而向幼儿教授分类可以让幼儿更好的建立“类”的概念。分类活动看似简单,但它却是一个需要运用分析综合进行的活动。只有先分析清楚分类对象的各项特征,才能进行比较和区分,最后概括成为类的聚合。因此是一个非常锻炼孩子数学思维的活动,正是有了生活上关于分类的要求,我们为孩子精心设计了这一节关于分类的数学活动。
活动目标
1.能够按颜色分类,从多种颜色的物体中找出同一种颜色的物体进行归类。
2.建立“类”的概念,懂得分类的思维方法。培养其用分类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分类问题。
3.幼儿能自主积极的参与到数学游戏中,喜欢数学活动。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幼儿能够按照物体的颜色进行分类活动。
活动难点:幼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颜色将玩具进行分类整理。
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
(1)布置一个花园情景,花园里有红、黄、白三种颜色的花若干。
(2)背景音乐磁带、故事书《三只蝴蝶》、故事视频。
2.教具准备:
花篮若6个;大鼓一个;红、黄、白三色蝴蝶头饰各两个。
3.学具准备:
花和蝴蝶的操作卡片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故事导入:
1.老师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使用手偶道具讲述《三只蝴蝶》的故事。
2.带领幼儿观察环境,带入情景。
二、基本部分
(一)颜色的辨识和初步分类。
1.展示三种颜色的蝴蝶手偶,辨识和复习颜色的知识。
2.带领幼儿参观情景创设的花园,引导幼儿观察花的颜色,说出花的颜色。
3.老师拿出一种颜色花的模型,让幼儿到花园中找出相同颜色的花,放置在一个篮子内。
4.分析篮子内的花朵颜色,让幼儿认识同颜色的聚合。
(二)角色扮演游戏,学习颜色对应分类。
1.播放《三只蝴蝶》的故事动画,再次回顾故事情节。
2.老师讲解角色扮演游戏的规则。
游戏规则:
(1)幼儿根据自己喜欢的颜色选择蝴蝶头饰,扮演蝴蝶在花园中玩耍。
(2)老师利用鼓声扮演打雷声。当雷声响起,幼儿就要在花园中找到一朵和自己蝴蝶头饰颜色一样的花朵来避雨。雷声停止,扮演蝴蝶的幼儿继续在花园飞舞。
(3)找错颜色的幼儿,将在下一轮扮演响雷,进行敲鼓。
(三)幼儿进行游戏,老师随场参与并指导。
1.老师参与其中一个角色与幼儿一起游戏。
2.老师在第二轮游戏时不再参与,注意观察幼儿,完成评估表。
三、结束部分
1.结束角色扮演游戏,评比幼儿表现。
2.幼儿独立完成操作卡:拿出花和蝴蝶的卡片,让幼儿以蝴蝶颜色为目标,选择相同颜色的花的卡片粘贴在一起。
活动总结
(一)幼儿数学教学活动评估
(二)教师教学活动评估及建议
1.教育活动环境评估:
在《三只蝴蝶》的教学中,根据故事情节设计布置了花园场景,让幼儿可以通过情景演绎更顺利的解决了分类操作活动。同时用《三只蝴蝶》故事为背景导入和贯穿整个教学,让幼儿心理清楚老师每一个教学环节,在熟悉的环境学习新的知识,拜托不安感。
2.教学目标评估:
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游戏,都可以自主的完成按照颜色分类的操作,到达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表现可以看出他们很喜欢这个教学过程,可以积极参与其中。
3.教学活动方法评估:
此次教学用语言故事作为背景进行教学,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而中间的角色扮演操作活动,更是形象和生动的让幼儿感知分类这一抽象概念,让幼儿通过物体操作感知和角色感情认识,自主的加工分类这一知识概念。
4.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过程的评价:
分类知识的学习符合3岁至4岁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他们有能力学习和理解分类的知识。整个教学活动流畅,幼儿参与积极。但是通过教学活动中幼儿的认知,可以发现,整个活动的安排趋于平缓状态,没有让幼儿自我挑战的环节,因此导致一些幼儿在进行第二次以蝴蝶颜色与花对应分类时出现各自讲话的情况,建议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增加有难度的活动,让幼儿有探索欲,也可以使整个教学目标有一个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