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由于换季气温变化很大,幼儿园中班生病的幼儿一下子多了起来。所以每天早晨吃点心的时候,放饼干的盘子里总有多出来的饼干。这种情况很容易发生独占、争抢等分享问题,但根据幼儿园教育的实际情况3-4岁幼儿处于入园适应阶段,所以4-5岁,即中班阶段无疑成为对幼儿进行分享行为培养的最关键时期。
案例描述
幼儿园到了吃点心的时间了,中班幼儿们有序的坐下来喝牛奶吃饼干。其中一个小女孩说:“老师,盘子里多出了一块饼干。”
老师说:“是呀,多出来一块饼干给谁吃呢?”
小女孩说:“老师你没吃,给你吃吧。”
听到小女孩的回答,老师马上感谢她的好意:“谢谢你,不过老师早饭吃的很饱,还是留给需要的人吃吧。”
“给我吃吧。”“我也要吃。”其他的幼儿纷纷对小女孩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老师说“这么多朋友,大家都想吃,可是饼干只有一块,怎么办呢?”
小女孩想了想说:“那我们分着吃吧。”
老师说:“为什么要分呢?”
小女孩说:“这样大家就都可以吃到了。”
“你真棒,能想到大家。可只有一块饼干,可怎么分呢?”老师故意问道。
其余幼儿七嘴八舌的开始出主意:“先掰开一半,再掰一下就好了。”
“那就按照你们的主意试试看吧!”老师让幼儿自己去尝试分。
小女孩很小心的把饼干掰成了5份,虽然每个幼儿得到的只是手指大小的一份,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是满足而喜悦的。老师立刻在集体面前表扬了第一组,特别是分饼干的小女孩,获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看到第一组获得了表扬,第二组幼儿也学样,把饼干分成了几份一起吃。
“老师,我们也是分着吃的。”第二组的幼儿分完饼干向老师汇报。
老师赶紧肯定他们:“你们也很棒,会和大家分着吃。和大家分享的饼干味道怎么样?”
幼儿大声回答我:“味道好极了。”
老师趁机说:“好东西和大家一起吃,味道会更好;好玩具和朋友一起玩,会更有意思。以后遇到好吃好玩的事情,可别忘了自己的朋友分享一下噢!”幼儿们都高兴的答应了。
案例分析
1.幼儿行为分析
其实中班幼儿还是处于“自我为中心”的状态,可是当小女孩发现饼干出现多的时候,在老师的启发下,先想到要把饼干和老师分享,随后当老师提出不需要的时候,又想到和其他幼儿分享。由此可见,这个小女孩具有一定的分享意识。而当第一组的幼儿的分享行为获得老师的表扬后,第二组幼儿也为了获得老师的表扬,模仿了分享的行为。
2.老师行为分析
当孩子们为多出来的一块饼干在争论时,老师首先引导孩子们自己解决;其次采取了提问启发的方法,让幼儿思考多出来的饼干给谁吃。当幼儿分享的对象局限于老师时,又引导幼儿把饼干与同伴分享,如何合理分享等;最后还通过表扬小女孩这一组来激励其他组的小朋友模仿分享。
案例措施
1.让幼儿体验分享的快乐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幼儿采取的正确行为,教师要及时通过口头语言或肢体语言给予鼓励和表扬,强化幼儿分享后的愉快体验。
2.让幼儿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且互利
幼儿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分享就是失去。对此,我们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形象化的教学材料,让幼儿明白分享实际是一种互利行为。
3.榜样示范法
教师和同伴是幼儿模仿的榜样,孩子们会不经意的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学会模仿。所以教师应把握时机为幼儿做好榜样,带动幼儿模仿和学习,从而学会分享。
4.家园共育,强化幼儿的分享行为
幼儿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须两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但家园教育一致性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有些孩子在园能够懂得分享,而在家中确是独霸。
案例总结
分享行为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分享行为的形成,不仅可以帮助幼儿获得同伴的友谊,锻炼与人交往的技能,还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个性品质,可以说,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其分享行为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