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描述]今天的天气真不错,做完课间操,老师带领孩子们来到荷花池边,他们自由的观察着、兴奋的议论着,“老师,你看这里有好多小鱼,很小很小的。”“快来看,我看到了一只水叮当。”有不少孩子被吸引过来。这时,老师听见毛毛在远处喊:“水蜗牛,水蜗牛,我发现了好多水蜗牛。”这回,老师也赶过来,因为她也从来没有听说过水蜗牛,孩子们更是兴奋的围过来,老师趁机帮着孩子们从水里捞上来几只,孩子们呼啦一下围在了一起,有的用手碰一碰,有的干脆把他捉起来,看着孩子们“乱轰轰”的场面,教师并不干涉,而是以支持、欣赏的态度鼓励他们去草地上捉蜗牛与水里的蜗牛比一比。在与蜗牛的直接接触中,孩子们产生了许多问题“蜗牛吃什么?”“为什么有的蜗牛生活在水里,有的蜗牛生活在土里?”“蜗牛有没有脚?”“蜗牛是益虫还是害虫?”幼儿就这样对小小的蜗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老师提议把蜗牛带回教室把它放到玻璃瓶里养起来,这时,老师在教室的区角里提供了图书,卡片,并鼓励幼儿投入到查找蜗牛资料的活动中。
教师发现,大部分幼儿对蜗牛的外表和描述性的文字比较感兴趣。同时,每个孩子的观察视角有所不同。如何引导幼儿更深入地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呢?老师设置了一些问题:“为什么蜗牛爬过的地方,会有一道白线?”“为什么我们一碰蜗牛的角,蜗牛就会缩到壳里。”“蜗牛是爬行动物吗?”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蜗牛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另外,在这次活动中,教师发现幼儿只注意观察蜗牛的外形、动态,而没有想到深入研究蜗牛的内部结构。正巧,有一天,有个螃蟹死了,教师抓住了这个机会,就问幼儿:“你们想看看蜗牛肚子里是怎么样的吗?”幼儿马上围了过来声音中充满了渴望。当教师剥开蜗牛时,他们兴奋地边看边议论:“为什么的身上没有骨头?”“它身体里面是什么样的?”在教师的提议下,幼儿开始研究起蜗牛的内部结构来。[案例分析]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他们的兴趣、经验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往往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会自发生成许多不同的主题。此次活动过程中,幼儿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答案的能力,是教师难以在其他教学中见到的,幼儿的潜能得到真正发挥。因为,此次活动是幼儿自己的活动,所探索的问题是他们真正想知道的东西。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教师给足幼儿自由与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顺应幼儿的探索活动,是师生有效活动的方式之一。幼儿的活动常常受到无意注意和表象性思维等特点的左右,对事物的探索往往缺乏深度。所以,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观察思考,找到恰当的机会,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幼儿的一言一行,理解他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帮助他们发现新的问题,持续不断地探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