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当代杯"全国幼儿教师职业技能大赛--教育随笔
参赛作品名称区域活动中大班幼儿常见问题及策略参赛作者李燕茹正文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自然的发展。”新《纲要》中也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今天,人们已将幼儿园环境创设提到孩子的“第三任老师”的高度。环境,已成为幼儿教育活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幼儿园区域活动就是为幼儿提供了这样一个主动探索的机会。幼儿园区域活动是一项集体的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过程,宽松舒畅的活动氛围,兴趣无穷的活动形式,使幼儿充分感受到区域活动的快乐。它重视的是:幼儿的自主活动和主动发展;幼儿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幼儿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的沟通,注重的是幼儿当下的生活和发展。区域活动,是现代幼儿教育机构普遍应用的一种教育方式。区域活动不仅是辅助教学的手段,而且本身经常就是教学手段,区域活动的材料很多时候就是教学材料。区域活动的这种特性,使幼儿能在某种程度上控制周围的环境和人,成为一个有主见、有主意、有办法、能独立做事和不断地向自己挑战的人;另一方面,促使幼儿能主动与他人建立联系,并在人际交往、冲突中,通过坚持、妥协、形成一致意见、分头行动等过程,学会合作分享。显然,区域活动对于幼儿建立健全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其他形式的活动所不能代替的。区域活动是幼儿学习和游戏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动手动脑得机会,幼儿并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通过参与游戏得到全方面的锻炼,是一种幼儿的主体活动。由于大班幼儿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能按照自己的观点做出判断和推理,另外,大部分幼儿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易在区域活动中出现冲突,影响活动的顺利进行。那么,大班幼儿区域活动中常见问题是什么?又该采取怎样的策略解决问题呢?这对于教师正确指导区域活动与解决幼儿间的冲突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材料投放的目标与该年龄特点不符,无法激起幼儿的活动兴趣。在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中教师不仅要根据教育意图提供符合教育教学目标和幼儿发展需求的材料,而且应考虑材料的多用性、安全性和开发性。引导幼儿通过丰富的材料媒介来大胆地表现自我,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性。如益智区的飞行棋、跳棋、扑克牌、五子棋等。又如手工区,教师为幼儿投放了一次性桌布、彩纸、浆糊、剪刀等,启发幼儿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创作,激发幼儿对手工制作的兴趣。与此同时,活动材料不仅要分期分批地不断更新,由易到难,不断吸引孩子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使他们始终保持一定的新鲜感,获得新经验,而且在设置区域时,要注重引导幼儿参与,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兴趣及教育教学目标,通过与幼儿共同探讨来生成区域活动内容,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如:在进行主题活动“遨游太空”时,老师引导幼儿一起欣赏卫星、火箭、宇宙飞船等图片,小朋友特别的感兴趣,老师就与幼儿共同探讨它们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用什么材料来进行创作?幼儿提出可以利用的各种材料,这样,根据幼儿的求知欲望 生成的手工制作活动“我设计的宇宙飞船”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二、活动材料数量的限制,容易引起幼儿争抢。为实现一个教育目标,我们经常会把相关的活动材料预先投放到区域活动中,让幼儿自主探索发现。幼儿往往对新的材料产生极大的兴趣,而材料投放的数量有限,导致幼儿出现为争抢同一材料而产生争执,激化矛盾。因此,在目标统一的前提下,教师应当以多样性的材料呈现给幼儿,满足更多幼儿的探索欲望,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案例: 吃过早饭,妈妈带着毛毛到家里玩来了。看到有小朋友来家里玩,帅帅非常地开心! 帅帅如数家珍地向毛毛介绍着自己的宝贝们……看到孩子们开心的玩着,妈妈们也到一边聊起天来。介绍完自己的宝贝,帅帅很快就选择了一个自己喜欢的《大迷宫》游戏书找了个座位坐下来,他一边看迷宫要求,一边嘴里还念叨着“喜羊羊要绕过灰太狼的埋伏安全的解救出懒羊羊……让我看看该怎么走呢?……”旁边正在犹豫该选什么的毛毛听到帅帅的声音马上凑了过来:“我知道怎么走!我知道怎么走!我来教你走!”“不行!我要自己想办法走!”帅帅大声地叫道,并且用双手牢牢的护着自己的《大迷宫》。“你都不会玩,我教你嘛!”毛毛还在坚持着。“你别管我,我自己会玩!”帅帅也在坚持着,而且两只手把《大迷宫》抱得更紧了。“……”毛毛看着帅帅没说什么只好自己在房间里寻觅着选择材料。帅帅看到毛毛离开这才放心的继续自己的“解救懒羊羊”行动。两分钟后,毛毛似乎不甘心又来找帅帅来了:“咱俩一起玩行不行?”“我都说了我要自己玩!”帅帅头都不抬的回答道。谁知毛毛趁帅帅没注意一把抢走了《大迷宫》。“还给我!还给我!”帅帅着急的大声喊道。毛毛没有理睬帅帅,自己心安理得的看了起来。帅帅追得毛毛跟前要抢回自己的《大迷宫》,毛毛扬起书就照帅帅的脸挥了过去……案例分析:毛毛一家是去年九月份搬到我们院子的,因为爸爸妈妈在外做生意,他和奶奶一直在老家农村。由于要上小学的缘故,爸爸妈妈才把老家把他接到自己身边来。也许是在老家一直放养的缘故,孩子缺乏安全感、缺乏与同伴之间的正确交往的经验,每次在和小朋友玩时遇到问题往往是选择最直接的方式—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意愿,他似乎没有协商解决问题的习惯和意识。今天也是没有主动用协商的办法去说服帅帅接纳自己合作完成活动、或者是协商采用轮流玩的方式进行活动,而最终是采用了肢体行为是矛盾激化。虽然孩子现在是接受着较为系统的教育,但因为从小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孩子在处理、解决问题的方式还会出现反刍现象。幼儿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社会领域对大班幼儿也明确指出“能想办法吸引同伴和自己一起游戏。活动中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以同伴发生冲突时能自己协商解决;有礼貌地与人交往,关注别人的情绪和需要,并能给与力所能及的帮助。”“理解规则的意义,能与同伴协商制定游戏规则。”而这一切对于毛毛来说似乎都需要再一次的从头培养,并且是长期性的。因为社会性不断完善是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而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知识、能力和智慧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我将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引导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同时请家长配合注重自己的言行对幼儿的潜移默化影响。采取措施:1、结合具体情境,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巧。如:l 利用小朋友来访或到别人家做客的机会,鼓励幼儿与同伴分享玩具、图书,提醒他注意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