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意图
中班幼儿有初步的观察与比较能力,面对直观的图片或物体幼儿能够根据教师的引导观察并发现规律,幼儿对具有不同外部特征的两个模式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不清晰,理解模式只存在于认识模式的表面,并不能真正理解模式的内在意义,教师开展此次活动,引导幼儿体会到模式的内在规律,逐渐认识模式的表现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
二、说教材
规律排序——是指能够将2个以上物品或对象按照某种规律排列成序。对于幼儿来说能够复制一个排序,并不意味着他们真正认识排序的规则,如在建构活动中,儿童不能将排序知识进行迁移地进行拼搭,需要教师的暗示与推动才能将排序学以致用,复制性排序仅限于口头是不能帮助幼儿理解排序的真正意义的。教师应该给予幼儿多种材料,引导幼儿在操作摆弄中感知规律排序的特点,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规律排序的意义,帮助幼儿强化和真正理解规律排序,并鼓励幼儿再次用语言表达规律特点,加深幼儿对规律排序的认知。从而达到感知排序、认识排序、理解排序、创造排序的知识经验,使其运用到生活和游戏中。
三、说活动目标
情感:通过游戏体验按AB规律排序活动的乐趣。
技能:运用多种感官学习按照AB规律模式进行排序。
认知:理解AB规律排序的特点。
四、说重点难点
重点:能按照ABAB规律的方式进行排序。
难点:理解规律排序的特点。
五、说教法
1.观察法:出示不同排序图片,看一看、说一说生活中的规律排序。
2.提问法:以提问的方式鼓励幼儿表达对规律排序的理解。
3.信息技术支持。
六、说学法
1.体验法: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感知排序特点,加深对排序的理解。
2.检验法:幼儿将自己拼摆AB规律排序进行交流分享,不仅拓宽了幼儿之间对规律排序的理解,幼儿通过语言描述更加巩固理解规律排序要点。
3.操作法:幼儿自选材料进行规律排序的练习,巩固知识,在操作与摆弄中,感受规律排序特点,充分掌握知识要点。
七、说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谈话引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导入语 :今天我们要玩一个排队的游戏,小朋友仔细看。
提问:小朋友是怎么进行排队的呢?说一说他们排队有什么特点吗?
二、基本部分——多种感官体验,感知、认识、理解规律排序
(一)感知规律排序,动一动、听一听生活中的规律排序
1.出示图示,引导幼儿说一说看到的规律
(一男一女一男一女)
(一女一男一女一男)
提问:请小朋友看图示,说一说他们是按照什么规律排队的?
2.请一组男孩做动作
(1)(站着蹲着站着蹲着)
提问:说一说这是什么规律?
(2)(拍手跺脚拍手跺脚)
3.请幼儿听一听声音(鼓声哨声鼓声哨声_(鼓声)______________)

提问:说一说听到的是什么规律,猜一猜接下来是什么声音?
教师小结:我们刚才做游戏里的动作、声音都是有规律的,他们都是两个一组一个接着一个排列的。
4.回忆生活中的AB规律排序
提问: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是AB规律排序的?请你想一想、说一说。
(二)认知规律排序,说一说、填一填生活中的规律排序
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说出图片里面规律排序并填充缺失的元素
课件1:操场的颜色(绿色黄色绿色黄色)
课件2:未串完的珠子项链
提问:这个串珠是什么规律,接下来该串什么珠子了?你能把它串完吗?
课件3:积木区围墙(三角形正方形三角形正方形)
课件4:美工区悬挂小旗(红树绿树红树绿树)
课件5:白天黑夜图片(白天黑夜白天黑夜)
(三)理解规律排序,摆一摆、画一画生活中的规律排序
1.摆一摆、画一画
(1)出示材料(雪花片、手工纸、积木、粗细不同的勾线笔、剪刀)引发幼儿思考利用这些材料按照AB模式进行排序。
(2)幼儿自选材料,教师提醒引导幼儿可以按形状、大小、颜色、特征进行规律排序等等。
(3)请幼儿用笔将摆出规律排序用符号画出来,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2.创造排序,不同规律的排序
提问:还用这些材料你能发明一个新的规律排序吗?请你说一说、画一画。
三、结束部分
请小朋友在幼儿园里、班级、家里一起寻找规律排序。
八、说活动总结
《指南》指出模式不仅是数学的基本主题,也是数学本身最重要的特质,所有的数学都建立在模式和结构的基础之上。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各种模式,包括图案、花样、动作、声音或事件等等,如视觉上的“红、黄、蓝,红、黄、蓝…”;听觉上的“掌声、鼓声、哨声,掌声、鼓声、哨声……”;身体动作上的“拍手、跺脚,拍手、跺脚…”;自然现象的“上、下午、晚上,上午、下年、晚上…”等。规律排序与模式有着紧密的关系,幼儿创造模式是建立在排序基础上的,幼儿只有充分掌握排序的逻辑顺序关系才能创造模式,同样模式与排序都涉及逻辑思维和推理判断能力。因此这两类活动对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九、说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在幼儿园里、班级、家里一起寻找规律排序,知识迁移,将AB规律排序进行知识转化运用到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