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1. 通过系列活动,了解小学与幼儿园的相同和不同之处。2. 为主题后续开展(小学大准备)奠定基础。3. 激发对小学的好奇和向往。活动准备本次活动分为准备篇、参访篇和分享篇三个篇章,活动准备会在具体流程中呈现。 具体活动方案及流程背景介绍:参观小学是主题《再见了,幼儿园》中不可或缺的实践活动,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把它作为一次半天的参观活动,它是不能达到活动目的,基于本届大班参观小学活动的成功案例,特总结以下活动方案模板供大家参考。活动时间:建议两周活动第一周:了解幼儿关于小学的兴趣和已有经验,确立参观小学的重点第二周:参观小学及参观小学后的经验发表。活动内容:一、准备篇活动目的:1. 了解幼儿关于小学的兴趣和已有经验;2. 确定参观小学活动方案。活动形式及具体内容:1.团体讨论:例如:关于小学你想知道……快上小学了,我担心……2. 调查分组调查:调查关于小学想知道的共性问题自主调查:调查关于小学想知道的个性问题3. 经验发表4. 团体讨论:例如:我的新问题……参观小学我需要准备……5. 展示活动注意收集过程性资料,就幼儿前期调查内容整理为海报或图书二、参访篇活动目的:1. 通过参观小学环境,观看小学课堂,了解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和不同之处;2. 通过与小学老师和哥哥姐姐互动,找到他们关于小学所好奇和担心问题的答案3. 减少对小学的陌生感,激发对小学的好奇和向往。活动安排:时间、地点、活动内容、小学需要配合事项、备注
10分钟、多功能厅、集合,介绍活动安排老师或学生主持介绍活动安排(我们希望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他更清楚幼儿园和小学的不同)此环节可加入:一年级的主持人可以结合自己上小学的经历,谈谈感受。20分钟(需与小学时间配合,建议观看下午第二节课)各班教室、观看小学课堂、老师开放课堂、(尽量是一年级课堂)此环节,小学负责人是与班主任直接联系的,所以有的科任老师并不知情就会拒绝幼儿进入课堂,所以联系时可以专门给负责老师说一下。30分钟、各班教室
与小学老师、哥哥姐姐互动答疑(看小学生的书包,听小学生讲自己的小学生活,向小学生提问)老师和学生参与互动答疑
这个环节幼儿和小学生都非常喜欢的环节,提前一定要让幼儿有准备(想一想自己想要问的问题),自主互动能够让所有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其中。
40分钟、校园、参观小学大环境(操场、图书室、计算机教室、厕所)老师或学生讲解员讲解员带着小朋友参观的时候更多是“走马观花”,可以要求在每个功能室待一定的时间,幼儿自己观察。(教师需要强调幼儿的规则意识)4:10、幼儿离校、幼儿可在校门口观察小学生放学与幼儿园放学的区别。
建议:因为参观当天时间很紧凑,不建议幼儿带调查表,因为没有时间填写。参观回家后,幼儿可与家长一起通过绘画的方式记录自己观察到的和调查的内容。
三、分享篇
活动目的:1. 整合幼儿关于小学的经验,减少对上小学的恐惧;2. 针对小学与幼儿园的区别,引导幼儿制定后期活动调整计划。活动内容:1. 多元表征、经验发表教师在参观过程可拍摄一些照片和视频,幼儿在进项表征前可以利用这些材料进行回顾。回顾之后,鼓励幼儿多种方式将自己的所见所想表征出来。2. 班级分享集体分享目的在于创设宽松的语言氛围,让幼儿想说、敢说、会说。集体分享,参观小学的所见所感。3. 小组分享基于集体分享的内容,幼儿可以自己有相似观察内容或感受的幼儿交流表达。4. 年级组分享对于同一事物班级里37个小朋友观察的重点不一样,年级组100多个小朋友观察的重点更不一样,年级组分享有利于幼儿整合经验,形成对小学相对完整的经验。年级组分享可以氛围以下两个步骤:(1)班级展示,班级可将小朋友前期活动的成果制作微海报或自制图书进行展示;(2)分享交流5. 幼儿制定调整计划针对于整合的关于小学和幼儿园的不同,例如作息时间不同、活动形式不同,引导幼儿制定后期活动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