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对能够发出声音的小乐器很感兴趣,特别是沙锤,经常拿着沙锤跟着音乐摇来摇去,为音乐伴奏。于是,萌发了让幼儿探索让瓶子偶会发生的秘密。
结合这个内容,班级开展了亲子制作活动:《好玩的瓶子偶》,让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吸管、瓶子、毛线等废旧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瓶子偶。开展科学探索活动:《会唱歌的小木偶》,让幼儿在“听一听”“猜一猜”“试一试”“说一说”的过程中探索让瓶子偶发声的方法,知道花生、海绵、回形针、纸等,什么能让瓶子发声音。体验操作探索带来的乐趣。还将制作出的作品布置在版地上,让幼儿操作、欣赏。
1.幼儿的科学学习过程是在探究具体事务和解决实际问题中习得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体现出了对事务的认识、逻辑思维,初步的探索归纳能力,是科学探究活动中最重要的。
2.小班上学期的幼儿,喜欢在情景化、游戏化的场景中进行学习。游戏化的活动方式与类型也更能吸引他们持久关注。所以活动类型的定位与环节的设置应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下一步怎么做?1. 关注幼儿年龄特点,活动过程游戏化。针对小班上学期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类型定位在科学探索活动,让幼儿探索“什么物体能使瓶子发声,什么物体不能使瓶子发声”,较有难度。可将类型定位在科学游戏,引导幼儿现场制作简易瓶子偶,并探索装入物体让瓶子发声的方法,更有趣味性。2. 语言游戏化。虽然是科学探索活动,但是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所以科学活动应以形象的游戏贯穿。比如: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不停地摇瓶子,可以提醒孩子们:“瓶宝宝唱累了,请它躺在桌子上休息一下吧!”而不是简单直接地说“不要摇瓶子”(这样会影响孩子的探索兴趣),孩子们就会安静地管好瓶子听老师讲再操作。3. 关注细节。整个科学探索活动中,幼儿的座位始终是六人桌的位置。小结的时候,幼儿容易被桌面上的操作材料所吸引,而不断地玩桌面上的材料。所以在位置设置的时候,应该考虑仔细,可在四横排的位置小结,在六人桌的位置操作。4.科学活动不是一次简单的集体活动就结束了,而是孩子激发探究兴趣,让他们体验探究过程,发展探究能力的过程。是对每个孩子在活动过程中体现出的探究欲望的激发与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探究的乐趣,从而更好奇、好问、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