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留守”儿童,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心里安慰,帮助他们建立“朋友圈”,让孩子明白父母的苦衷,引导幼儿更快的融入到当地的生活。更多幼教资源,公开课,教案,课件等,关注幼师OK网,地址:www.youshiok.com
第十三届“当代杯"全国幼儿教师职业技能大赛--教育随笔
参赛作品名称关注“二次留守”的涛涛
参赛作者刘辉
单位名称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石桥镇中心幼儿园
年龄段/班大班
正文随着城区入学的标准提升,很多随父母外出物攻的孩子到了上小学的年级不得不回老家求学,变成“二次留守儿童”。涛涛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他出生在妈妈的务工地中山,断奶以后就在了乡下,由奶奶照顾,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妈妈想孩子就把孩子接到了中山,在接孩子进城以前妈妈想我一定要让孩子上最好的幼儿园,当妈妈把孩子接进城以后,才发现想要找一个合适的幼儿园真难,除了高额的费用以外更主要的是入园名额太少,最后妈妈不得不把孩子送到工厂门口一个简陋的私人小幼儿园里。

转眼间涛涛到了快入小学的年纪,是把涛涛继续就在这里还是回乡,现实的问题摆在了涛涛妈妈的面前。留在这里孩子想要到公立小学去上学,条件不够,私立学校呢?听涛涛奶奶说,家里一个八岁的幼儿在广州上私立小学没有学籍,转回乡时没有学籍小学不接受,最后没办法只有再读一年幼儿园重新注册学籍以后,这样孩子整整被耽误了两年。涛涛妈妈一想到这儿就害怕了。艰难的决定还是送孩子回乡吧,涛涛回来了,由于妈妈要上班,给孩子办完入学手续妈妈就离开了,把涛涛交给了奶奶。可是涛涛变了,在幼儿园里,孩子总是悄悄地,不那么爱笑了,在家里什么都不愿意,总是想当个小霸王,头发长了不愿意剪,一起床就要看动画片。这可吓坏了奶奶,这样想下去可怎么办呀,奶奶一见到我就悄悄给我说孩子在家的“坏”毛病,奶奶还说你不要给他说,就怕他听见了生气。从事幼儿教育这几年,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我总是在思考,家长在想要接孩子进城以前一定要思考孩子进行以后会遇到些什么,孩子怎样更快的融入到当地的生活,当家长们因为各种原因再一次和孩子分离时可否给孩子们一个“过渡期”,让孩子明白父母的苦衷,再把孩子委托给家里老人时,作为孩子的家长第一责任,除了给及孩子必要的物质条件更多的需要心里的安慰。作为老师我们面对从“外面”回来的孩子要给与孩子更多的关心,帮助他们建立“朋友圈”,可是让顺路的孩子建立“一对一”小分队,或者让班上性格开朗的幼儿担当。我们班里的“坚持普通话”比赛就是为了让涛涛更快的融入进来。我相信只要我们和家长共同努力涛涛一定能在家乡生活得很好,当然更多的涛涛也会适应家乡的生活,让涛涛妈妈们安心工作。只是希望涛涛妈妈们空余时间多回家看看孩子。